近来,有科学家研究了历史上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他们发现,全球超过80%的国家及地区在气候寒冷时期爆发的战争次数是温暖时期的两倍;在中国过去的1000多年里,战争、大范围动乱和朝代更替大都对应着特别漫长的寒冷时期;欧洲1550年到1850年的“小冰期”与欧洲历史上发生过的猎巫事件甚至法国大革命之间都存在紧密的联系。由此,他们得出结论:气候变冷会导致社会冲突和朝代更替的发生。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科学家的观点?
A. 气候变化总在发生,社会冲突、朝代更替也总在发生,共同发生变化的东西不一定存在因果联系。
B. 气候变暖是引发人类冲突与战争的重要原因,例如,在1981年到2002年间的温度升高期间,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内战的次数比平时有所增加。
C. 2003年,由于印度洋升温影响季风活动,导致苏丹达尔富尔地区降水大幅度下降,引发粮食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继而引发武装冲突。
D. 气候变冷比气候变暖更可怕,气候变冷意味着农作物收成下降,粮食、能源供应紧张,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更为严重的影响。
社会重视老年工作,关注的重点在帮助老年人解决他们做不了的各种事情上,这自然是对的,但同时还需要关注老年人自己还能做什么。发现、发觉老年人自己还能做什么,加以支持,提供条件和方便,进行组织引导,这不仅可以增加老年人对社会、家庭的贡献,减轻他人的负责,更有利于老年人身心愉快、健康长寿。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某咨询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近几年的某科技园区内的高收入人群中,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比达到70%,该咨询机构得出结论,本科及以下学历人群在该高科技园区内要获得高收入比较困难。
下列哪项如果为真,能作为上述结论的前提?
园林是指在一定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优美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园林的是:
A.某企业为了打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厂房前后种植了大量的树木和花草。
B.老张承包一片山林,建造餐厅和客舍,吸引城市游客前来休闲观光。
C.某区专辟一块地供市民休闲,修建回廊亭阁,假山喷泉,以树木花草环绕。
D.某地树木葱茏,山清水秀,且遗留许多奇特的民俗,很多游客慕名前往。
我们以往所理解的“现代化”概念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局限于表层经济现代化,这也是迟发展国家长期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在物质层面上求变的欲望很强,而在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上却是文化守成主义的,这种状况对于现代化实际进程的影响自不必说,它对于学术的影响是导致知识的流俗化。不断地更换新词语,在新词语的装潢下重复古老的思想观念,结果是词语和口号不断地更换而社会精神气质则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这段文字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曾为法王路易九世作传的勒高夫就认为,传记比其他史学手段更能产生“真实效果”,故“与小说家所采用的手段比较接近”。史家“凭借其对于资料和传主所生活的时代的熟悉”对史料进行“剪接”,实即“剥掉这些文献的外壳,让带动历史现实的理念显露出来”,从而展现“真实”。且文笔的感人,往往以生活为基础,并因经历的可分享而使读者生“同情”。历史叙述的生动,或即以史学的思想逻辑为后盾,通过表述的严谨而展现。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与发达国家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不同的是,中国的很多城市仍然醉心于打造“花园城市”。如果将“花园城市”理解为花团锦簇、绿树成荫,这本身并不错。问题在于,很多地方将“花园城市”理解成了低密度和宽马路,特别是在新城建设中盲目追求宽马路、大广场和大的绿化带,这就错了。
以下说法最可能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前景理论,是指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爱的;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的理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符合前景理论的是:
A.选择甲肯定赢500元;选择乙有50%的可能赢1000元,50%的可能什么也得不到。这时大部分人会选择甲。
B.采用甲方案,可以救200人;采用乙方案,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救600人,三分之二的可能一个人也救不了。人们更愿意选择甲方案。
C.到达同一目的地,选择熟悉的路将会迟到10小时,选择陌生的路,有三分之二的可能迟到20小时,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按时到达。人们更愿意选择熟悉的路。
D.如果选择甲肯定会损失1000元,选择乙50%的可能损失2000元,50%的可能不会损失。人们更愿意选择乙。
放风筝时,人们凝视自己的作品摇曳于万里晴空、蓝天白云之上,欣慰、恬静、平和之情油然而生,这种精神状态有益于高级神经活动的调节,能健全和强化神经系统支配下的组织、脏器的生理机能。人们抖空竹时,随着上肢的运动,极大地锻炼了肌纤维;骨骼肌有节奏的压挤动、静脉,血流加速,供血充分,防止了局部血液淤滞,增强了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使肩关节肌纤维、韧带、局部神经、血管的功能得以维护和加强。
对上述这段话的准确概括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