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科學家研究了歷史上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他們發現,全球超過80%的國家及地區在氣候寒冷時期爆發的戰爭次數是溫暖時期的兩倍;在中國過去的1000多年裡,戰爭、大範圍動亂和朝代更替大都對應著特別漫長的寒冷時期;歐洲1550年到1850年的「小冰期」與歐洲歷史上發生過的獵巫事件甚至法國大革命之間都存在緊密的聯繫。由此,他們得出結論:氣候變冷會導致社會衝突和朝代更替的發生。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質疑上述科學家的觀點?
A. 氣候變化總在發生,社會衝突、朝代更替也總在發生,共同發生變化的東西不一定存在因果聯繫。
B. 氣候變暖是引發人類衝突與戰爭的重要原因,例如,在1981年到2002年間的溫度升高期間,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內戰的次數比平時有所增加。
C. 2003年,由於印度洋升溫影響季風活動,導致蘇丹達爾富爾地區降水大幅度下降,引發糧食和水資源嚴重短缺,繼而引發武裝衝突。
D. 氣候變冷比氣候變暖更可怕,氣候變冷意味著農作物收成下降,糧食、能源供應緊張,人們的日常生活受到更為嚴重的影響。
社會重視老年工作,關注的重點在幫助老年人解決他們做不了的各種事情上,這自然是對的,但同時還需要關注老年人自己還能做什麼。發現、發覺老年人自己還能做什麼,加以支持,提供條件和方便,進行組織引導,這不僅可以增加老年人對社會、家庭的貢獻,減輕他人的負責,更有利於老年人身心愉快、健康長壽。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某諮詢機構的調查報告顯示,近幾年的某科技園區內的高收入人群中,碩士及以上學歷的人數佔比達到70%,該諮詢機構得出結論,本科及以下學歷人群在該高科技園區內要獲得高收入比較困難。
下列哪項如果為真,能作為上述結論的前提?
園林是指在一定地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或進一步築山、疊石、理水),種植花草,營造建築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作而成的優美自然環境和遊憩境域。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屬於園林的是:
A.某企業為了打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在廠房前後種植了大量的樹木和花草。
B.老張承包一片山林,建造餐廳和客舍,吸引城市遊客前來休閑觀光。
C.某區專辟一塊地供市民休閑,修建迴廊亭閣,假山噴泉,以樹木花草環繞。
D.某地樹木蔥蘢,山清水秀,且遺留許多奇特的民俗,很多遊客慕名前往。
我們以往所理解的「現代化」概念僅僅局限於物質層面,局限於表層經濟現代化,這也是遲發展國家長期存在的一個普遍性問題:在物質層面上求變的慾望很強,而在制度層面和觀念層面上卻是文化守成主義的,這種狀況對於現代化實際進程的影響自不必說,它對於學術的影響是導致知識的流俗化。不斷地更換新詞語,在新詞語的裝潢下重複古老的思想觀念,結果是詞語和口號不斷地更換而社會精神氣質則沒有實質性的變化。
這段文字要表達的主要意思是?
曾為法王路易九世作傳的勒高夫就認為,傳記比其他史學手段更能產生「真實效果」,故「與小說家所採用的手段比較接近」。史家「憑藉其對於資料和傳主所生活的時代的熟悉」對史料進行「剪接」,實即「剝掉這些文獻的外殼,讓帶動歷史現實的理念顯露出來」,從而展現「真實」。且文筆的感人,往往以生活為基礎,並因經歷的可分享而使讀者生「同情」。歷史敘述的生動,或即以史學的思想邏輯為後盾,通過表述的嚴謹而展現。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與發達國家新的城市發展理念不同的是,中國的很多城市仍然醉心於打造「花園城市」。如果將「花園城市」理解為花團錦簇、綠樹成蔭,這本身並不錯。問題在於,很多地方將「花園城市」理解成了低密度和寬馬路,特別是在新城建設中盲目追求寬馬路、大廣場和大的綠化帶,這就錯了。
以下說法最可能符合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前景理論,是指大多數人在面臨獲得的時候是風險規避的;大多數人在面臨損失的時候是風險偏愛的;人們對損失比對獲得更敏感的理論。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不符合前景理論的是:
A.選擇甲肯定贏500元;選擇乙有50%的可能贏1000元,50%的可能什麼也得不到。這時大部分人會選擇甲。
B.採用甲方案,可以救200人;採用乙方案,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救600人,三分之二的可能一個人也救不了。人們更願意選擇甲方案。
C.到達同一目的地,選擇熟悉的路將會遲到10小時,選擇陌生的路,有三分之二的可能遲到20小時,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按時到達。人們更願意選擇熟悉的路。
D.如果選擇甲肯定會損失1000元,選擇乙50%的可能損失2000元,50%的可能不會損失。人們更願意選擇乙。
放風箏時,人們凝視自己的作品搖曳於萬里晴空、藍天白雲之上,欣慰、恬靜、平和之情油然而生,這種精神狀態有益於高級神經活動的調節,能健全和強化神經系統支配下的組織、臟器的生理機能。人們抖空竹時,隨著上肢的運動,極大地鍛煉了肌纖維;骨骼肌有節奏的壓擠動、靜脈,血流加速,供血充分,防止了局部血液淤滯,增強了細胞、組織的新陳代謝,使肩關節肌纖維、韌帶、局部神經、血管的功能得以維護和加強。
對上述這段話的準確概括的一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