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写对联
清朝的郑板桥能诗善画,非常出名。他在当县官那阵,常到一家小酒馆喝酒。后来这事传开了,很多人都想尝一尝郑板桥喜欢喝的酒,这样一来,小酒馆的生意变得越来越红火。
可是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掌柜财迷心窍,做梦都梦着钱。
为了挣这个钱,他盛酒的壶是越来越小,酒里掺的水是越来越多。
转眼就快到春节了,掌柜的心里打着算盘,想清郑板桥来为他写一副对联。郑板桥一到他店里,他就点头哈腰地迎了上去。郑板桥最是讨厌这种势利小人,不免多喝了几壶酒解闷。
这时掌柜的凑到桌子前,说:“听说太爷的书法天下无双,小的想请太爷写一副对联,正好让大家见识见识,不知道可不可以?”
郑板桥听后二话不说,趁着酒兴,“刷刷刷”写了一副对联。
上联:乐陵枣
下联:莱阳梨
横批:年复一年
写完,他就把笔一扔,头也不回的走了。
你们知道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吗?
清代有位才子林召棠,是广东吴川县人,他的父亲对他管教很严。一次,有人告诉他父亲,说他在女孩子面前很不规矩,希望家中能多加管教,免得出现很失身份的事。他父亲听了很生气,让人把召棠叫来,想好好训斥一通。召棠进来以后,他父亲又想:事情还没有证实,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于是,出了一个上联,进行试探,让儿子来对。这上联是:
奴手是拏,切莫乱拏奴手
林召棠猜到有人诬告自己,父亲进行“调查”,正是给自己辩诬的机会,于是,对以下联。
父亲巧拆拏字,林召棠的下联拆了哪个字呢?
我现在分享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为“中国人为什么叫日本人鬼子”给了答案。题目非常简单,就是选择恰当的词句填充下联中的空缺。我主要是想让大家好好欣赏一下这个故事。
甲午海战之前,清政府派李鸿章出使日本,在谈判结束之后,双方举行联合的记者会,日本人这个时候已经是骄傲到了极点,不仅想在武力上让大清国臣服,而且在文化上也是要让清政府自愧不如。在记者都到齐之后,日方提了一个风牛马不相及的问题:“我们日本有一上联,非常简单,可是我们都对不出来,所以只能求文化深厚的清国来对了。”这在当时来看真的是新鲜事儿了,记者们也都准备来看一场好戏。日本人亮出白绢上书写的上联,上联是这么写的:“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
其实这个上联就是日本人在向中国示威呢,上联的意思就是说,日本兵强马壮,驾驭的是奇异的千里马,大王就有八个,而且他们有谋略。示之以文德,陈之于武功,日本“单戈独战”可踏平中国。
而当全场人都为清国捏一把汗的时候,李鸿章决定自己来回复,先要求日方为自己磨好墨,然后在铺上白绢,这才开始写:“倭人委,袭龙衣,()()()(),()()(),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记者看到之后,个个拍手称奇。
这件事儿很快就在中国传开,很快人们称呼日本再也不用什么倭寇来称呼了,而是决定用“鬼子”来替代。
古时有一相国的小姐,才貌双全,爱才不爱财,决心要嫁给一位才子,于是出了一个对子,只要能对出来,就嫁给那个人。
对子是: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清风明月照古寺
一晃过去了三年,终于有位姓林的英俊书生进京赶考。看到上联,觉得很有趣,就做出了下联:()
你们觉得是什么呢?
提示:(合字对)
选格式最适合的那个
民间早就流传着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讲的是:苏东坡有个妹妹叫苏小妹。苏小妹跟年轻才子秦少游很要好,后来俩人相爱成亲了。
新婚之夜,苏小妹却紧闭洞房大门,不让新郎进屋。她出了三个题目让丫环交给新郎官,告诉他答对了才许进洞房;要不,就在门外待着!第一道 题是首嵌字诗,秦少游一眼就看出来了。第二道题是个人名谜语,秦少游没 费什么事,也很快猜出来了。第三道题是个对子上联,写的是:
闭门推出窗前月;秦少游拿到手里就乐了,心想:“我五岁就会对句,这有什么?一会儿我就能见到新娘子了!”可一细看,并不简单。要是对得太平常了,会让新 娘看不起,显不出自己的本事。得对个绝的!可他想了好半天,还真给憋住 了。秦少游急出了一身汗,在洞房门外直转悠。
这时候,惊动了一个人。谁呀?就是苏小妹的哥哥苏东坡。苏东坡估计妹妹可能会难为新妹夫,就没睡觉,偷偷躲在远处,看这小两口斗智。这会 儿看秦少游嘴里不停地念叨着“闭门推出窗前月”,还做着用手推窗户抬头 看月亮的动作。那副抓耳挠腮的着急样子,瞧着真好笑。他想,我得帮他一把。
正好院里有一口养金鱼的大水缸,苏东坡一看有了主意。他随手捡起了一块石子,扔进了缸里。缸里的清水一下溅到了秦少游的脸上,他不由得望缸里一看,只见水里的天光月影随波摇动。秦少游一下恍然大悟,马上大声 对了个下句:
()()冲开()()()。
这时,只听“呀”的一声,房门大开,丫环提着红灯,迎接新郎来了。秦少游昂首挺胸,迈着方步,喜滋滋地走进了洞房。
相传乾隆年间的一次殿试中,才子刘凤浩取中第三名探花。但他是个独眼人。乾隆皇帝钦点他时见到刘凤浩的相貌后有些犹豫,心想再考考他,如果确实才识卓著就给他功名。
乾隆帝就出了个上联:“独眼不登龙虎榜。”
刘凤浩应对道:“半月依旧照乾坤。”
此对含意深刻,乾隆心已嘉许,又念出一联再试他道: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
刘凤浩只略一思忖,即信口答道:
()牡丹()芍药()菊()梅臣是()()郎。
刘凤浩机敏应答,乾隆帝龙颜大喜,当即钦点刘凤浩。刘凤浩跟皇帝的答对也成了一段文坛佳话。
宋朝时候,有人在翰林学士院的墙上,写了这么一句上联:
李伯阳生指李木为姓,生而知之;
翰林院里头,净是些有学问的人。可大伙儿看了这个上联,都皱着眉头不言语,过了好长时候,也没人能对出下联。
一天,诗人杨大年[又叫杨亿]来翰林院找一个朋友。他进了院子,一 眼就看见了墙上的题句。杨大年挺感兴趣,朋友也不找了,就站在那儿琢磨 下联。一会儿工夫,杨大年一拍大腿,大叫了一声:“有了!”他这一喊,把屋里的人吓了一跳,都走出来看看出了什么事。他们看见杨大年正用毛笔 在墙上添下联呐。他写的是:
马文渊死以()()()(),()()()()。
北宋神宗时候,北方的辽国派来了一个使臣。神宗就派大学士苏轼[号东坡]去接待他。这位辽国使臣有点学问,他早就听说苏东坡是位大名鼎鼎 的文学家。这回见了面,就想考考苏东坡。
使臣客气了几句,就对苏东坡说:“我有一联儿,请先生对个下句。我的上联是——
三光日月星;”
这会儿,辽使把这个难题出给苏东坡了。
旁边陪着的几个宋朝官员,一听这个上联,直皱眉头,都挺替苏东坡着急,可别对不上来呀:苏东坡稍微想了一下,笑了笑说:
“()()()()()。”
在座的宋朝官员一听,脸上都露出了笑容,一个劲儿地点头。那位辽国使臣马上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向苏东坡一抱拳[古人行礼的姿势],连声说: “佩服,实在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