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一书生随家人去外地经商,途中在路边看到一只受伤的狐狸。家人不予理会,书生却心生怜悯,将狐狸抱至旅舍,悉心医治。待狐狸伤愈,又将狐狸放归山林。
一年后,书生独自赴京赶考,行至山间,已到夜幕时分,却不见有村落或旅舍可以投宿。忽见附近有一灯火微光,书生走近,见疏林中有一茅屋,因叩门求宿。
开门的是个素装少妇,询知来意后,即引书生入室。书生入座既已,因旅途劳累,不觉就在座上朦胧睡去。
及至醒来,天已黎明,乃与此妇告别赶路。此妇口占一诗,云:“寒夜多蒙到妾家,炉中无火未烹茶。郎君此去登金榜,雨打无声鼓子花。”书生听罢,一时觉得此诗不知所谓,但又碍于宾主之分,不便多说,遂与妇人揖别,转身上路。
书生刚出户数步,回头一看,哪里有什么茅屋?什么妇人?只见树木扶疏,只是一堆黄土,坐处则古冢旁一石也。书生不胜惊讶,急整装前行。
书生赶至京城参加殿试,因其文采洋溢,火候纯熟,竟得中榜眼。依例,殿试前三甲皆须面见皇上谢恩。谢恩毕,皇上赐宴。席间,皇上出一上联,问众人能否对出下联?
上联为:风吹不响铃儿草
众人正在思索之际,书生突然想起自己先前的经历,随口对出下联:()
————————————————————————————————
括号里应该填什么?
传说苏东坡有一天到山里去游玩。山清水秀,风景美极了。苏东坡一路看着美景,不知不觉走到了一座古庙前边,苏东坡挺高兴,就进了庙,打算 歇歇脚。
庙里管事的老道,看进来的人穿着一身旧衣裳,心想:哪儿来的这么个 “穷酸”[这是对穷苦读书人的嘲笑说法]。可又不能不招呼,他就坐在椅 子上,带搭不理地冲苏东坡一点头,说:“坐。”又一扭脸对身边的小道士 说:“茶。”
可老道跟苏东坡一搭上话,就吃了一惊:“这人学问不小哇!”马上站起来,把苏东坡让到了客房。一进客房,老道口气也变了,挺客气地对苏东 坡说:“请坐。”然后又叫小道士:“敬茶。”老道再一细打听,真没想到, 面前的这位“穷酸”,就是大名鼎鼎的苏学土!老道吓了一跳,赶紧起来让苏东坡:“请上座!”又喊小道士:“敬香茶!”还一个劲儿地向苏东坡赔 不是。
老道一想,难得这位大学士来到庙里,可别错过机会。他就满脸堆笑地冲苏东坡说:“久闻学士的大名,今天您到这儿来,就请给庙里写副对子吧, 贴出来,我们脸上也有光彩。”
苏东坡看老道点头哈腰的样子,觉得又可气又可笑。他顶看不起这号势
利眼了,一听老道想要个对子,就“嘿嘿”笑了几声,说:“行,行。”苏东坡拿起笔来,“刷刷刷”一会儿就写好了一副对子:
坐,请坐,请上坐;(),()(),()()()。
写完,苏东坡把笔一扔,走了。老道过来一瞧,脸臊[sào]得红一阵儿 白一阵儿的,他哪儿还敢在正殿上贴啊!
清代,以诗、字、画著称的郑板桥,早年活动在扬州。他虽说家中并不富裕,却常常拿卖画得来的钱周济那些贫寒的百姓。 一次,郑板桥去扬州南门外的文峰塔去游玩。走到南门街,看见一户人家贴了一副蹊跷的对联。上联写着“二三四五”,下联写着“六七八九”。郑板桥皱眉一想, 急忙返回家去,从家里拿着东西,进了贴对联的这家。这家主人一看,郑板桥送来的东西,正是自己需要的,非常感激,并问道:“您怎么知道……”郑板桥说: “我一看门上的对联心里就明白了。” 聪明的朋友,你知道对联上写的是什么意思吗?
古时有一相国的小姐,才貌双全,爱才不爱财,决心要嫁给一位才子,于是出了一个对子,只要能对出来,就嫁给那个人。
对子是: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清风明月照古寺
一晃过去了三年,终于有位姓林的英俊书生进京赶考。看到上联,觉得很有趣,就做出了下联:()
你们觉得是什么呢?
提示:(合字对)
选格式最适合的那个
我现在分享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为“中国人为什么叫日本人鬼子”给了答案。题目非常简单,就是选择恰当的词句填充下联中的空缺。我主要是想让大家好好欣赏一下这个故事。
甲午海战之前,清政府派李鸿章出使日本,在谈判结束之后,双方举行联合的记者会,日本人这个时候已经是骄傲到了极点,不仅想在武力上让大清国臣服,而且在文化上也是要让清政府自愧不如。在记者都到齐之后,日方提了一个风牛马不相及的问题:“我们日本有一上联,非常简单,可是我们都对不出来,所以只能求文化深厚的清国来对了。”这在当时来看真的是新鲜事儿了,记者们也都准备来看一场好戏。日本人亮出白绢上书写的上联,上联是这么写的:“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
其实这个上联就是日本人在向中国示威呢,上联的意思就是说,日本兵强马壮,驾驭的是奇异的千里马,大王就有八个,而且他们有谋略。示之以文德,陈之于武功,日本“单戈独战”可踏平中国。
而当全场人都为清国捏一把汗的时候,李鸿章决定自己来回复,先要求日方为自己磨好墨,然后在铺上白绢,这才开始写:“倭人委,袭龙衣,()()()(),()()(),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记者看到之后,个个拍手称奇。
这件事儿很快就在中国传开,很快人们称呼日本再也不用什么倭寇来称呼了,而是决定用“鬼子”来替代。
笔者就读中学时,当时的数学老师曾说过一个与对联有关的故事,现在发上33IQ网,与各位共享。
话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我国一个科学考察团出国考察,由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先生任团长,团员有:华罗庚。张钰哲,吕淑湘,贝时璋,赵九章等。在车上,众学者谈笑风生,华罗庚见状,出了一个上联:三强韩赵魏,让众学者对下联。这个对联巧妙之处就是“三强”既指钱三强先生的名字,又指春秋战国时期瓜分晋国的三个强国:韩国,赵国,魏国。
一时这几个学者都对不出来,还是华老自己吟出了下联:( )勾股弦,括号里省掉了两个字。众学者一听,拍掌叫好,堪称千古绝对。
现在要问的问题是:括号应填那两个字?答案就在这段文字中。
北宋有个诗人叫王琪[qí],他年轻时候挺傲气。有点不知天高地厚, 老觉着自个儿能耐大。
有一天,他到一个花园去玩,看见一片竹林子,竹子绿绿的,长得真好看。王琪看了,马上想了个联句。提笔写了出来:
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
王琪把耷拉下来的竹叶子比作宝剑,直直的竹竿比作长枪,比方得还算形象。他拿这副联句让朋友们看,大家伙儿全夸他写得好。王琪美滋滋地把 对联贴在了屋里墙上。他还吹出这样的大话:“谁要是能改一个字,我白送 他十两金子!”多狂啊。
过了些天,大学士苏东坡上他这儿来串门,看见了对联,可没言声。王琪装模作样地对苏学士说:“我写的这两句,请学士指教。”
苏东坡微微一笑,对王琪说:“联句比方得还不错,可惜.....
聪明的朋友们,发现哪出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