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以知識為主導所得出的美醜的概念,是不真實的,也是沒有意義的。
②即如美醜而言,當天下人知道追求美的時候,就有了美醜的區分,就有了分別的見解。
③在老子看來,相反相成,是知識構成的特性,但並非世界本身所具有。
④老子並非反對人們追求美,但他認為這種追求美的方式,並不能得到真正的美。
⑤人為世界分出高下美醜,是在下判斷,以人的理性確定世界的意義,這樣的知識並不符合世界的特性。
將以上5個句子重新排列,語序正確的一項是?
下面這段文字摘自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他調和了勒內·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法蘭西斯·培根的經驗主義)的介紹:
他生活中的每一項活動,如起床、喝咖啡、寫作、講學、進餐、散步,時間幾乎從未有過變化,就像機器那麼準確。每天下午3點半,工作了一天的( )先生便會踱出家門,開始他那著名的散步,鄰居們紛紛以此來校對時間,而教堂的鐘聲也同時響起。唯一的一次例外是,當他讀到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盧梭的名著《愛彌兒》時,深為所動,為了能一口氣看完它,不得不放棄每天例行的散步。這使得他的鄰居們竟一時搞不清是否該以教堂的鐘聲來對自己的表。
括弧里應該填的這位哲學家
可以說,科學革命的發端幾乎與行星運動和血液循環研究在同步前進。洛克所發明的顯微鏡將截至那時我們無法看見的微小物質呈現在人類眼前,進而將科學的發展擴展到了新的領域。《顯微術》是新興實證主義的宣言,這與《浮士德》中的巫術相差十萬八千里。然而,顯微學這門新的科學要做的可不僅僅是精確的觀測。從伽利略開始,這門科學便是一種系統的實驗法,一種數學關係的識別法。相應地,牛頓和萊布尼茲分別提出微積分和微分學。最後,鑒於笛卡爾和斯賓諾莎推翻了關於認知和理性的傳統理論,所以這場科學革命也是一場哲學革命。毫不誇張地說,正是這一系列的知識創新催生了現代解剖學、天文學和物理學。
對這段文字主旨概括最準確的一項是?
《存在與虛無》是法國現代哲學家薩特的代表作,該書的手稿1943年拿給出版商時,出版商覺得這本哲學巨著思想新穎,但行文述理艱深,不會有什麼銷路。但為了弘揚文化,出版商決定,即使賠本也要出版。書出版后,前兩周只賣出幾本,但第三周銷路漸增,後來越賣越多,這令出版商喜出望外,也令他吃驚,因為買書者大多是家庭主婦。難道家庭主婦們都拿哲學書當消遣嗎?這當然不可能。原因竟是《存在與虛無》正好1000克重,一克不多一克不少。那麼,家庭主婦們拿這本書幹什麼用呢?
按照科學的本義,科學是理性;哲學是高度理性化的,它當然也是科學。所以,在哲學的歷史上,它長期扮演了包羅萬象的「科學的科學」這樣的角色,直到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才正確處理好科學同哲學的關係。但在古老的大學里,哲學博士才是真正的科學博士。
根據這段文字,下列推斷正確的是?
以往認為最適合哲學的領域,如今已被對人類存在的各方面經驗作出成功解釋的科學所佔領。在一個信息技術取得支配地位的世界上,哲學似乎已敗下陣來。它至少不能把智慧切成一個個可以測量的小塊提供給人們。在20世紀,有無數哲學家譏諷自己從事的學科,認為哲學活動在經歷了三千年之後,至今還在希望能把我們引向真理,那不過是遙遙無期的幻象而已。然而,哲學仍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受人喜愛,這或許是因為近幾十年來,哲學一直從科學和其他學科中尋求庇護,而今已從這種專業束縛中解脫出來的緣故吧。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有一個船夫在湍急的河水中駕駛小船,上面坐著一個哲學家。哲學家問船夫:「你懂得歷史嗎?」船夫說:「不懂。」哲學家說:「那你失去了一半生命。」哲學家又問:「你研究過數學嗎?」船夫說:「沒有。」哲學家說:「那你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哲學家剛說完這句話,風就把小船吹翻了,哲學家和船夫兩個人都落入水中。於是,船夫喊道:「你會游泳嗎?」哲學家說:「不會。」船夫說:「那你失去了整個生命。」
這段文字隱含的主要信息或道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