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真正的「精神飢餓感」應該從中小學時期開始培養。現階段我國亟須在學校教育階段「拯救閱讀」,尤其是兒童閱讀。「閱讀是消滅無知、消滅貧窮、消滅絕望的武器。」一個民族精神境界的高下取決於閱讀的水平;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育史;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而沒有閱讀的「學習」只能稱作「訓練」。
對這段話主旨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中國與西方的認識方式,思維邏輯乃至整體的文化觀念,的確存在這樣那樣的差異。比如,西方人的執著,可能推衍出漸進的認識,強調主體與客體的關係,強調對象描述的精確性。中國式的灑落,則通向了圓融和體悟,論述對象時往往在清晰中又帶有某種模糊。但二者並沒有孰優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異」生髮的對話與啟迪、互補與和諧。通過「差異」而達到「中和」,這樣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個相生共融、豐富多彩的世界。
對這段話的理解不正確的選項是?
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鬥爭,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是我國刑法的任務。
對這段話的理解正確的選項是?
學校是傳播知識的主渠道,卻不是唯一的渠道。學習書本知識固然重要,但在實踐中學習也很重要。沒有一個科學家的知識是完全從學校學來的,也沒有一個科學家的知識完全是從書本學來的。
上述材料所要說明的主旨是?
白日夢:指一種適度的意識狀態的改變形式,注意力不再訴諸對環境刺激的反應,而是轉向對內在刺激的反應。思維報告反映出注意偏離了現時要求的任務,不指向任何現時的外部刺激。一般來說,白日夢是人獨處和放鬆休息時普遍的一種活動,在人們入睡前的短暫時刻里最多見,清醒時、就餐時、性生活時最少見。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屬於白日夢現象的選項是?
民法上的埋藏物:指包藏於他物之中,不容易從外部發現的物。埋藏物是有主物,只是所有人不明,而非無主物。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不屬於埋藏物。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屬於埋藏物的是?
中國哲學認為,聖人不是不問世務的人,而且還是「內聖外王」的。內聖,是就其修養的成就說;外王,是就其在社會上的功用說。然而,聖人不一定有機會成為實際政治的領袖。就實際的政治說,他大概一定是沒有機會的。所謂「內聖外王」,只是說,有極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說可以為王,而且最宜於為王,至於實際上他有機會為王與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無關宏旨的。
以下說法,不合文意的選項是?
不抵抗主義我向來很贊成,不過因為有些偏於消極,不敢實行。現在一想,這個見解實在是大謬。為什麼?因為不抵抗主義面子上是消極,骨底里是最經濟的積極。我們要辦事有成效,假使不實行這主義,就不免消費精神於無用之地。我們要保存精神,在正當的地方用,就不得不在可以不必的地方節省些。這就是以消極為積極:沒有消極,就沒有積極。
作者通過以上文字想告訴我們?
「全球化」是一種非線性的、辯證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全球的與地方的不再是作為文化的兩極而存在,而是作為並聯在一起的、相互關聯的原則而存在。這些過程不僅僅包括跨邊界的相互聯繫,而且還要將內在於民族國家社會的社會與政治屬性加以轉化。這就是我所界定的「世界化」。
這段文字表達的主要觀點是?
趕路的人,為了遠方的目標,無意留心沿路的風光。許多其實並不比你追尋的東西遜色的路邊風物,被你輕易地忽略過去了,待我們多年後明白過來時,已追悔莫及。而當你把趕路的心態轉換成散步的心態,你就會發覺,得到有味,失去也有味;富有有味,清貧也自有味;成功有味,失敗也有味;熱戀有味,失戀也有味;青春有味,衰老也有味……這時候,你才恍然明白,你夢想中的東西其實就藏在路上;路途上的遭遇正有你所尋覓的東西。舍此之外,你還要尋求什麼呢?
對這段文字理解錯誤的一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