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詞語能被括弧中的詞語替換且不改變句意的一項是?
A.從新聞媒體尤其是電視時間來看,對個人和情感的訴求的確是吸引觀眾的金科玉律。(清規戒律)
B.我們銘記的是那段抗擊日本侵略的歷史,提醒的是不要忘記二戰的慘痛教訓,時刻警惕軍國主義死灰復燃。(東山再起)
C.當今社會慾望膨脹,人們往往得隴望蜀,迷失在幸福價值的追求中。(貪得無厭)
D.一國學老師語重心長地對學員們講「學習傳統文化,沒有下課的時候。」(苦口婆心)
某知名藝人劉某2022年兩次在上海舉行個人演唱會。其中,第一次票房收入很好,離演出還有一個月,門票就全部售光。於是,該藝人所在經紀公司決定一個月後再次在上海舉辦劉某個人演唱會,規模與第一次相當。然而,第二次票房收入很不理想,門票僅售出40%。
以下哪項最可能是導致第二次演唱會票房收入下降的原因?
每提起屈原的《涉江》,人們總喜歡把它與《離騷》作比較,有人說它是「一部小型的《離騷》」,有人認為,「《涉江》同《離騷》一樣,反映了詩人對真理的追求和遭貶后的憤懣與不平。」有些學者把《離騷》和《涉江》都看作是屈原晚年的作品,都寫於放逐江南之時,陶今雁在《漫談屈原的〈涉江〉》中說:「《涉江》與《離騷》一樣,都是詩人對一生生活經歷的總結,是他晚年流放於湘沅一帶寫的。」郭沫若也說過下面的話:「《涉江》之作殆與《離騷》相去不遠。屈原在長期竄逐中,南下湘沅流域應不止一次,余昔以《涉江》作於《哀郢》之後,今知其非是。」(《屈原賦今譯》)固然《涉江》與《離騷》都像一面閃光的鏡子,反映出屈原偉大的人格和賢貞的品質,也像一道深深的轍印,印下詩人求索中坎坷的歷程。但《涉江》與《離騷》是有明顯的不同的,僅就寫作時間與地點來說,差別也是巨大的。對於《涉江》的寫作時間與地點,我對傳統的看法是沒有疑義的,但《離騷》卻作於放逐漢北之時,大約是楚懷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之前不久,當時屈原應為四十四歲左右。
這一段意在說明?
「網路熱詞」________________。
下面句子詮釋了網路熱詞的基本特徵,請重新排序填在橫線上,最恰當的一項是?
①正在成為銳不可當的意見載體和傳播利器。
②代表了一定社會階層的想法和情緒,能夠準確表達某一群體的意識。
③不僅僅是互聯網,各類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都成為了這股力量的推動者。
④由於其反應迅速、高度概括、形象生動、朗朗上口,並具有一定懸念性的特徵。
企業培訓,中國最熱。場次頻,人數多,規模宏,業者眾,課程雜,消費巨。世界各地,管理培訓如此熱烈,落後國家做不到,發達國家用不著。最令人稱奇的是,不僅《孫子兵法》《易經》都是管理學,就連佛家、道家都上了企業管理講台。筆者沒有資格否認中國古代典籍包含部分的管理思想,更不敢說佛道沒有人文元素的管理哲學,但是管理學就是管理學,企業管理就是企業管理。任何人都可以從人的修養的角度學習一切對人的修養有價值的知識,但不要因為土豪的錢好掙就都拿管理學說事。
這段文字主要批評的是?
家是什麼,對中國人來說,家曾經是堂前萱草、圍爐夜話,是嚴父庭訓,是慈母燈下縫紉寒衣……家是至真至美至善的所在,是每一個孩子人生最溫暖的起點。但是現在很多年輕父母忙著在電腦上、手機上刷屏發言,「曬」各種照片,忙各類點贊時,卻忽略了聲稱「最愛的」孩子內心的孤獨空寂。孩子和父母雖處一室卻常無交流,很多父母雖然每天都在孩子身邊,卻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實現真正的父母陪伴。這種現象被專家稱為「隱性失陪」。
對這段文字概括最準確的一項是?
我曾目睹一位朋友在網上購書,久久徘徊在五六本之間無法拿定主意(我保證不是經濟困窘)。她頭頭是道地分析了每本書的優劣,細化到「如果我買了這本,好處是什麼,遺憾是什麼」,等到全部講完之後,手一攤,憋著嘴問我,「我到底買不買了?」
作者要用購書的例子說明?
在群里聊過天兒的都知道,其體驗與線下完全不同。拿過節來說,大家在網上也拜年,發祝福,發表情——都是複製粘貼來的。熱鬧是熱鬧了,但是無法取代走出家門去親戚鄰里相互拜年的感覺。網上的熱鬧,像是浮光掠影的一層表皮,熱鬧完了什麼也沒有。人們還是需要實實在在的呼吸相聞。不然,新年夜裡,何至於會有那麼多人去外灘?人際關係如果只靠網路符號維持,就像喝海水止渴。無論看多少分享,跟多少人在群里插科打諢,人們心裡還是會缺一塊。
根據文意,人們心裡缺的那一塊是?
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卻沒有一個統一的文化符號,未免讓人遺憾。雖然春聯、福字、門神、年畫以及燈籠等諸多元素,都可以視作春節的文化符號,但是這些符號是瑣碎而不統一的。我們的「春節符號」應該有一個統一的、品牌性的、超越以往的東西,讓人一眼見之就能想到它代表著我們的春節。
這段文字的主要觀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