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是陽羨壺,宜興紫砂。
壺取梅扁造型,壺身飾以疏梅橫柯一枝,梅下題有「望月無憂」四字,並無落款。長樂將它拿在手中靜靜把玩,只覺細而不膩,潤而不涼,實乃紫砂中的上品。只是底款已磨損不可辨識,堪堪能認出一個「溪」字。
——梅溪茗壺,有梅無溪。
看著手中敦雅可愛的小壺,長樂眉頭深鎖。
眼前這隻「梅溪壺」,無論是色澤、造型、質感,都無可挑剔,只除了一點——它是贗品。
若非三日前親眼目睹自己摩挲二十餘日的愛壺被摔碎在地,長樂實在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分辨出眼前這隻壺的真假——它實在太完美了,完美得有時長樂甚至懷疑它更勝於被摔碎的真品。
想到這裡,長樂不由又懊惱地回憶起那天的事來。
二、
還是這樣一個早晨,長樂軒的茶堂正門尚掩,水已在爐上靜靜煮著,爐邊竹椅上坐著茶軒的主人,一襲月白衣衫,長發隨意束起,執一本《齊物論》信手翻閱。
黎琅就是這個時候登門的。
「叩、叩……」
長樂猶疑地挑眉。莫非是謝無憂?
如此尋思,不由嘴角帶了笑,便丟下書爽利地迎上門去。
木門「吱嘎」地向兩邊轉開去,背光而立的男子身量並不高,袍子寬寬大大,襯得整個人越發瘦弱——這顯然不是謝無憂。
長樂還沒來得及說上一字半句,那少年便急切切地開口:「您可就是長樂先生?」
長樂頷首。
少年雙手抱拳,微微鞠了一躬,道:「晚輩黎琅,冒昧登門,望前輩見諒。」
長樂笑了笑,道:「黎少俠今日到我這兒,可是來喝茶的?」
黎琅卻道:「晚輩並不了解飲茶門道,恐怕讓先生見笑。至於今日貿然前來,卻是有一事求先生指點。」
長樂眨眨眼,只是微笑,道:「我倒很想知道,究竟是誰教你來找我的?」
黎琅一楞,很快答道:「是家師。其實晚輩……」
「不知黎少俠師出何門?」
黎琅聞言,又是一愣,卻回答道:「晚輩師從蒼山白牧老人,並無門派。」
這個白牧老人,長樂雖略知一二,在江湖上卻是個早已被人遺忘的名字。此人年輕時以柒玥谷高徒的身份行走江湖名噪一時,后不知何故被逐出門牆,隱居於蒼山,終無作為。論武功自然是柒玥谷一貫路數——御毒物、飼蟲蛇。
在腦中一一閱過這些信息,長樂面上仍只是微笑,不置可否。
黎琅心下幾番計較,復又開口道:「長樂先生,其實晚輩此次前來,是為了『這個』。」
說著,左手伸進寬大的袖子里,似是在摸索什麼物事。
一時兩人皆不做聲,卻聽得「咕嘟、咕嘟」的響動。
原來是水滾了。
就在這時,長樂像是忽然想起了什麼,輕輕「哦」了一聲,旋即自顧自抽身而去,眨眼便消失在通向裡間的竹簾后。
黎琅登時愣住了,想要叫住長樂,卻一時說不出話來。正疑惑間,左手指尖已觸到了那冰冷滑膩的東西,便小心地捏住,那東西竟順勢纏上了黎琅的左手。
卻說長樂這邊,進到茶堂的裡間小室只是為了取來梅溪壺沏茶用,一進一出不過轉眼間的事,也就沒向黎琅解釋。待他雙手握著梅溪壺,從竹簾后重新出現時,一眼便看見了盤繞在黎琅左手上的『這個』。
「先生請看,這是我前些日子得來的,其毒性之大與攻擊之迅,皆堪稱極品。只是不知是何品種,飼之亦不得法……」
黎琅的話,每字每句都清清楚楚地聽在長樂耳中,但長樂又彷彿一點也沒聽進去,只是直直地盯著黎琅手上吐著信子的小蛇。
那是一條黑色的小蛇,身側有兩條白色條紋,扁扁的三角形腦袋居然是猩紅色的。
接著便是——
「啪!」
三、
需要明確的一點是,長樂並不怕蛇。回想起當日的情狀,長樂自己也不明白,為何忽然就讓梅溪壺脫手了。黎琅和長樂一樣不知所措,幾番張口,又不知該說什麼。猶豫再三,只得說聲「改日再向先生請教」,便拱手告退了。
這便是梅溪壺被摔毀的始末。
按理說,梅溪壺的故事就該告一段落了——直到今天早晨,那隻「完美無瑕的贗品」出現在了長樂眼前。而這隻假壺的來歷,也是頗為蹊蹺的。
要解釋它的來歷,得先說說蘇誠這個人。和長樂不同,蘇誠是土生土長如假包換的蘇鎮人士,十七八歲時與鎮上幾個少年人結伴一同離開蘇鎮外出闖蕩,近兩年在金陵一家商號謀得了份差事,終於安頓下來。因為商號行賈的需要,蘇誠每半月都會經過蘇鎮一趟。而蘇鎮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素來與外界消息難通。是故從那以後,蘇誠負擔起了傳遞消息、捎帶物件的職責。幸而蘇誠不過是個無名小卒,幾乎沒有外人知道他的存在,否則長樂軒的所在,早就不復為秘密了。
只是,所謂的「幾乎沒有」,不正是暗示說,事實上還是有人知道的么?否則,托蘇誠給長樂捎來那隻假茶壺的人,又是誰呢?
「真不知道他是誰。」今天早上在長樂軒,蘇誠是這麼告訴長樂的。
在長樂的追問下,蘇誠坦言說,托壺那人全身裹在斗篷里,扣著個大斗笠,黑紗一蒙啥也看不清。
於是,這件事便蹊蹺了。
為這諸多疑問所困擾,長樂自蘇誠離開便一直坐於案前,一面細細察看這疑團重重的茗壺,一面反覆回憶著三日前摔壺的情景,然而終是百思不得其解。
此刻約莫過了巳時,小鎮街巷已漸漸熱鬧起來。聽得這些明快的嘈雜聲,長樂的心情也漸漸開朗起來。想來今日已是五月初三,算著謝無憂這幾日也該來了。這些叫人摸不著頭腦的怪事,丟給他好了。
不過……五月初三?可不是前一陣子趙老爺說要來取碧螺春的日子?似乎把這茬給忘了。
於是,長樂便把那困擾自己多時的壺隨手一撇,輕快地朝茶堂那邊去了。
四、
趙老爺,其實是趙大人。
這小小的蘇鎮上,一共只有三人不姓蘇(說是四個也無妨):長樂、趙老爺、和趙老爺的書僮趙良。那第四個,說的是去年冬天裡趙老爺收留的一個流浪兒,給他起名叫趙恭,也不知原來姓氏。
趙老爺是兩年前搬到蘇鎮上的。要說兩年前,禮部尚書趙友直趙大人在朝中可謂炙手可熱權傾一時。誰知太子黨在儲嗣之爭中竟出了差錯,祺王黨藉此機會拔除了許多太子黨系的重臣,趙友直便在其中。然而,祺王黨的手段可謂毫不留情,此次遭殃的大臣除去抄斬的便是發配,唯有他趙大人,雖說家產抄盡,只剩幾箱子的書和一個書僮,待遇也算是天壤之別。況且他老人家官服一脫,竟在這江南小鎮過起了逍遙日子,倒像是功成身退的了。究竟這趙友直有什麼神通,也沒有人知道。
這邊長樂還沒把茶葉打點好,趙老爺已經上門來了。
長樂從竹帘子里探出頭的時候,趙老爺正聚精會神地端詳著先前長樂隨手撇在案旁小竹台上的「梅溪壺」。聽見長樂出來,便若無其事地移開了步子。
長樂見此又是一番暗自苦笑,心下已拿定主意不再理會那壺,便假作沒有看見,笑吟吟地招呼道:「趙先生早啊。」
趙友直衝長樂微笑道:「今天我來,倒是有個東西送你。」
長樂「咦」了一聲,才發現趙友直身側還擺著一個不大的酒壺。
趙友直哈哈一笑道:「這壺雄黃酒是恭兒前些日子泡的,你知道我向來也不喝這個,不過念在恭兒一番心意。這不,想到你這兒也是不備雄黃酒的,便給你也捎上一壺,就算是嘗嘗好了。聽阿良說,這幾日鎮上似有些什麼毒蟲出沒,備著一壺雄黃酒,驅邪避毒也好。」
原來這蘇鎮有這樣一個習俗,在五月初五端午時節,家家戶戶都會用雄黃泡上幾壇酒,曬在自家院里,也就是所謂的雄黃酒。傳說雄黃酒有驅邪避毒之奇效,又兼紀念三閭大夫屈平,江南一帶許多地方都還流傳著端午飲雄黃酒的風俗。
只是,長樂軒與趙家府上是從來不備這雄黃酒的。雖說該入鄉隨俗,但偏偏長樂和趙友直都是率性之人,而那藥酒的氣味又是一時不易習慣,故而沒有刻意效仿這習俗。這一回,卻是因為趙恭——趙友直年前收留的少年——家鄉也有此風俗,私下裡便悄悄制了兩小壺贈予恩人,略表心意。趙友直仍是不慣這氣味,卻也不忍拂了趙恭的心意,便瞞著少年偷偷送出一壺給長樂,不知是該稱作「有福同享」,還是「有難同當」呢?
長樂聽趙友直的話,倒也並沒問起那「梅溪壺」,便寬了心,樂呵呵地雙手接過小酒壺,一番道謝。
二人在茶堂上又是一陣閑話,趙友直方才告辭離去,從頭到尾也沒有提起那盞「梅溪壺」。
「大約那時只是隨意看看吧。」長樂這麼揣測著。倒是那一小壺酒,揭開塞子,幽幽酒香不一會兒就盛了滿屋。只是,根本沒有半分雄黃的氣味,不過是一壺普普通通的水酒罷了。
「這就奇了……」長樂對著酒壺自言自語道,好看的眉毛又輕輕挑起一梢。
不過,轉念一想,普通的水酒倒比嗆鼻的藥酒好多了。這才高高興興地收起酒,進屋張羅中午的菜食去了。
五、
周大人很焦慮。
他是一個小小的九品縣令,一年的俸祿到頭來也領不到幾兩銀錢,偏偏那個蘇鎮就在他的地界上,偏偏那個罷官的尚書大人就住在了蘇鎮,偏偏那主子現下不明不白地就死了。
事情經過到是明白得很:那天趙大人從外邊回來,用過飯便關在書房裡讀書,直到天色漸晚,府上的小廝進屋一看才發現自家老爺已經駕鶴西去了。這位在官場叱吒風雲半生的人物,死狀倒是很不好看:口吐白沫,面部扭曲,手腳抽搐,一看便知是給劇毒毒死的。桌上還擺著一盞陶壺和一隻陶杯,用銀針試裡面的茶水也沒什麼異狀,可是喂野狗吃下去,眨眼功夫就死了,樣子和可憐的趙大人一樣慘。
問題就出在那茶壺裡。壺裡和杯里的茶水都有毒,由是看來,毒最初是下在壺中的。而那盞茶壺,是趙大人當天從外頭回來的時候一併帶來的。至於趙大人當天去的地方,自然是長樂軒無疑。於是長樂就被官差拿去衙門問話了。一問才知道,那茶壺本來也不是長樂的東西,而是那天早上蘇誠給捎來的,也就擺在桌上看了幾眼,一滴水都沒沾過。找來蘇誠一問,事情還真是這樣,而那最關鍵的托壺的主兒,居然完全不知道是個什麼人。
莫非是有人送來一個抹了毒的壺想害那長樂軒主人,結果陰差陽錯地毒死了趙友直?
這種怪事,若是尋常時候聽了,周大人自己也不會相信,怎麼能拿去給上面的人交代?
又說那個長樂,大約是無辜的了。無辜就該放,可是放了他,拿誰交差呢?若是不放吧,雖說他現下也還關在衙門大牢里,倒沒怎麼吵鬧,只是聽說這人是個江湖上的人物——江湖人,誰知道會幹出什麼事來?說不定半夜裡……
周大人簡直是焦頭爛額了。
六、
直到被「收監待審」,長樂也沒完全明白過來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那天長樂送走了趙友直,收了那「雄黃酒」,便進後院擺弄菜田,只知日過晌午再回到茶堂之時,那盞「梅溪壺」已經不見了。本來放著壺的竹台上卻多出一張小箋,上書:「妙哉此壺!渾樸而未失靈氣,嫵媚而不減端莊。雖稍失古拙韻致,然別具生動風流。恐主人不舍割愛,恕愚兄擅作主張。望借與賞玩片刻,三日之內必當歸還。季清。」
季清,就是趙友直的表字。
也就是說,趁著長樂在院里折騰花花草草的時候,趙友直大人又悄悄折回長樂軒,把那「妙壺」順了去,來了個先斬後奏。想想這倒確實是趙大人一貫的作風。
細細琢磨整件事的來龍去脈,莫非真是有人打算害自己,才捎了那假壺過來?這麼想著,還是有些不對頭:一個來路不明的壺送到手上,自己真的會二話不說就拿來泡茶喝么?
再說這邊任自己怎麼百思不得其解,那邊縣令大人似乎已經準備結案了。這樣下去,豈不是要莫名其妙地蒙上不白之冤?謝無憂肯定是聯繫不著的,以往都是他找上長樂軒來,長樂自己還從沒打聽過他的住處,況且又是一個以行蹤不定聞名的傢伙。倒是那個縣令,一看便知是個懦弱而少決斷的人,眼下只怕正惶惶不安手足無措吧。
於是長樂便道:「周大人,草民是決計沒有給趙大人下毒的,但那茶壺既然是從草民這裡得去,草民自然難辭其咎。願將功贖罪,向大人賒三天時日,屆時若不能查出下毒之人,則聽憑大人發落。」
這話里給足了周大人面子,又把「趙大人」三個字咬得恰到好處,一方面給了周大人一個打發走長樂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另一方面,要是最後真查不出兇手,也能名正言順地拿長樂交差,省心省力。
果然,長樂話音剛落,周大人小小的眼珠兒滴溜溜地轉了幾轉,便拿腔拿調地答了聲:「好!」
似是怕長樂反悔,又道:「三日之後,若是真兇沒有在這公堂之上現身,我就拿你歸案,治你毒害趙大人的罪。」
「謝大人。」
七、
畢竟是被貶謫之人,趙友直的宅院並不寬敞,前後只兩進,中間的正堂將院落裡外隔開,事發的書齋便在裡間最深處。
長樂來到趙府的時候,斑駁的朱漆門側掛著輓聯,正堂已經布置成了靈堂,趙良和趙恭跪在一旁啼哭,時有鎮上居民前來弔唁。
長樂靜靜地上了炷香,將那日趙大人來取的碧螺春又備了一小罐供在靈前。
趙良趙恭二人起身向長樂致謝,卻是長樂先提起了命案之事,向趙良趙恭二人言辭懇切地道:「趙先生之事,疑點甚多。茶壺雖然是從我那裡得來的,但我對其中有毒卻是一無所知。我想二位應該同我一樣想知道事情的真相,故而希望你們能將當日之事如實相告。」
趙良這才將長樂引至堂后,一五一十地說出了自己所知。
原來那日趙友直從長樂軒回來,用過午飯後就再沒出去。先是把一小袋茶葉交給趙良去收好,然後便吩咐趙恭在書房裡準備爐火燒水。趙恭抬著爐子進屋的時候,只見趙友直正眉飛色舞地摩挲著一個扁扁的小茶壺,還興緻勃勃地叫趙恭來看這壺妙不妙,趙恭只得連聲應道「好看,好看」。後來,趙良收拾過午飯的碗筷,便回房小睡。趙恭則在前院打盹,醒時日已偏西,想到自家老爺幾個時辰都沒有什麼吩咐,便打算上書房給茶爐添個火,才發現趙友直已經死去多時了。
長樂思索片刻,問道:「那個時候,趙先生的書案上就擺著那茶壺,是么?」
趙恭點頭,道:「是的,就是之前老爺叫我看的那個茶壺。旁邊還有一個茶杯,那是老爺平日里自己用的。杯子和壺裡都有茶水,後來就給官差帶回去了。那裡面…是不是給人下了毒?」
長樂黯然點頭,又問道:「既然從我那帶去的碧螺春已經收了起來,那當日趙先生所泡的是什麼茶呢?」
「大概是苦丁茶吧,」趙良答道,「這幾日老爺覺得有些上火,便叫我拿來一罐苦丁茶放在案上,時時在喝,沒見他取其他的茶葉。」
長樂若有思索地沉默了片刻,復又開口道:「當日下午,可有什麼人造訪?」
趙恭稍作猶豫,回答道:「應該是沒有的。那時我在前廳,如果有人上門來,一定會經過那裡。而那天下午除了內院時有鳥雀鳴叫,其他什麼聲響也未曾聽見過。」
聽過此言,長樂心中一動,隱約想起了一件事,便不再問什麼了。
謝過趙良趙恭,長樂便穿過正堂,來到了裡間的院落。院內雖草木榮華,卻寂寂無聲。長樂順著小徑穿過院里萋深的翠草,便來到了趙友直的書齋。
長樂踱至趙友直的書案前,桌上確實有一個小茶罐,揭開蓋子,只見支支細長的深綠色的茶葉——正如趙良說的那樣,是苦丁茶。
因為案子尚未查清,當日壺裡的茶水還保留著,先前長樂從縣衙出來時,曾向縣官要來看過。那茶壺裡的也的確是苦丁茶,沉在壺底的七八支茶葉和眼前這罐子里的一模一樣。
長樂心下瞭然,放下茶罐,四處查看起來。忽然間覺得,自從進了這書房以來,就隱隱有些不適感。仔細思忖,似乎是那陣濃厚的雄黃酒氣——院子里是極淡的,一入書房就驟然變濃了。回想剛才在前院和正堂,好像幾乎都聞不出什麼藥酒氣味,這是為什麼呢?
長樂目光四下搜索,在牆角的五斗柜上發現了一個小酒壺。走近一看,和前日里趙友直送給自己的那壺是一樣的。把塞子輕輕揭下,一陣濃烈的藥酒氣撲鼻而來,看來這屋子裡的氣味都是這壺酒散發出來的。這大概就是當日趙友直口中的另一壺酒了,確實是雄黃酒。那麼,自己那裡那一壺水酒,又是怎麼回事呢?
八、
從趙府出來的時候,天色正漸漸黑了下來,東方天空已然斜斜地掛上了半輪彎月。長樂不易察覺地嘆了口氣,朝百步開外的醉月樓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