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科技強國建設的根基。2018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約1.94萬億元,研發人員總量預計418萬人,這些資源如果得到合理配置,可以實現更大作為。據《2017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2017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975.5億元,佔R&D經費比重為5.5%。雖然規模、強度近幾年在增長,但由於投入強度長期過低,加劇了基礎研究資源配置的功利性,技術源頭缺失問題日益凸顯,未來要實質性地強化基礎研究多元投入體系,提高資源配置及使用效率。
這段文字接下來最有可能講述的是?
我們如果能夠看到火星生命體的殘骸,就說明這些生物體滅亡距離現在的時間還不長,它們的消失過程,正好是地球生命的誕生和發展階段,兩者的不同,恰恰說明了生命在宇宙中的無比脆弱。另一方面,隨著地球內核的逐漸冷卻,這個現象是無法避免的,火星將是地球的「將來」,火星的狀態無疑會是來來地球的縮影,一旦到了那個時候,地球也將變得不再適合生命生存。未來的人類將何去何從?這就是人類極力發展太空探索技術、開展深空探測的原因之一,這樣會讓我們對地球的來來、人類的來來有更加清醒的認知,同時也為尋找潛在的適合人類生存的其他星球打下基礎。
根據上述文字,下列選項不正確的是?
過去一年,公益訴訟檢察聚焦社會治理前沿,關注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解決棘手的社會治理難題。比如在某網路「大V」惡意詆毀貶損衛國戍邊英雄官兵事件中,檢察機關迅速介入,依法以涉嫌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罪批准逮捕,並在軍事檢察機關支持配合下,開展公益訴訟調查。這種通過公益訴訟介入公眾議題的方式,不僅撬動了問題的解決,更是一次與社會的互動、對法治的宣傳,凝聚了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公約數。
最適合做這段文字標題的是?
錯失恐懼是指客觀上因時間和認知資源等限制難以全面地知曉所有信息時,個體因擔心錯失信息而導致自身利益受損所產生的彌散性焦慮。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屬於錯失恐懼的是?
A.小李因擔心錯過電商「雙十一」的打折活動,結果整個晚上都沒睡好覺。
B.老張最近總是擔心有人要害他,連晚上睡覺都感到有很多眼睛在盯著他。
C.小王儘管進行了全面紮實的複習,仍覺得還有很多重要的知識點遺漏了。
D.小馬明天要參加考試,雖然定了兩個鬧鐘,但他仍擔心鬧鐘可能會不響。
協同治理,指政府部門為了達成公共利益的目標,通過與非政府的、非營利的社會組織和普通公眾合作開展社會管理活動的工作模式。
下列屬於協同管理的選項是?
A.某市轄區內有多個街道辦,每個街道辦管轄一片區域,有的街道辦服務中心專門成立了為老年人和殘疾人提供公益服務的綠色通道。
B.某高校學生會多次組織大學生深入周邊社區,開展心理諮詢、消防安全講座、幫助孤寡老人等公益活動,受到了當地政府部門的表彰。
C.為創建衛生城市,某市衛生局、環保局、城管局通力合作,衛生防疫人員、環境監測人員、環衛工人和城管人員各司其職,積極工作。
D.某市為確保城市公交暢通安全,每個公交站台都配有治安巡查員,這些人員中既有各職能部門人員,也有志願者協會成員,還有退休者。
某縣召開人大會議。辦公室的劉秘書接到一項會務安排任務,要求他在為期4天的會期中講7個專題會議(「環境」「經濟」「文化」「社會」「教育」「政法」「交通」)安排好順序和日程。具體要求是:
(1)每天安排1-3個專題會議,每天的會議也需明確前後順序;
(2)「社會」專題的會議安排在第二天;
(3)「環境」和「教育」專題的會議安排在同一天;
(4)「社會」專題會議安排在「經濟」專題之後,在「文化」專題之前;
(5)「文化」專題會議安排在「環境」專題之前,在「政法」專題之後。
若「文化」和「教育」專題會議安排在第四天,則可能得出以下哪項?
田忌、田嬰、田辟彊各有一匹良馬。這三匹馬擁有響亮的名號:驌驦、松風和閃電,也長有不同的毛色:白色、黑色和褐色。齊威王對他們三人擁有良馬的情況並不完全清楚,但他知道:
(1)田忌的良馬不叫閃電
(2)田嬰的良馬叫松風
(3)白色的良馬叫閃電
根據以上陳述,可以推出?
唐朝詩人王建曾經有詩描寫新嫁娘。詩云:「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在詩中,新嫁娘因事先不知道婆婆(「姑」)的飲食喜好,就先請小姑嘗一嘗自己親手做的羹湯。
以下各項如果為真,則哪項最能夠最合理地解釋新嫁娘的這一行為?
11名高考"狀元"因面試成績不理想被香港大學拒之門外,這與內地高校追逐考生、為招收到"狀元"而津津樂道,各地大捧高考"狀元"等現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舉引來軒然大波,媒體紛紛將矛頭指向"應試教育"。筆者認為,香港大學招生和"素質教育"並沒有太大的直接關係,他們只是按照自己的要求錄取學生,這種標準只是香港的標準,至於是否是優異或是適合內地情形,那就見仁見智了。
作者支持的觀點是?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通過整容可以立刻獲得的外在美,能滿足人們對「美」的急切願望,為走進人群加深交往帶來自信,這無可厚非,也是事實。但如果一味強調「好看」,而忽視了人品、學識、實力等方面的積累,只有外在美,沒有內在美,就可能適得其反。對全社會來說,一旦相貌成為評價一個人的主要標準,對美麗的欣賞就變成了對「臉蛋」的縱容。那麼,我們據此創造的未來,很可能不那麼「美麗」。
對這段文字概括最準確的選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