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ottle Imp瓶魔悖論】好玩卻又值得深思的經濟學小題。某日,小說里的主人公遇上了一個怪老頭。怪老頭拿出一個瓶子,說你可以買走這個瓶子,瓶子里的妖怪就能滿足你的各種願望;但同時,持有這個瓶子會讓你死後入地獄永受煉獄之苦,唯一的解法就是把這個瓶子以一個更低的價格賣給別人。如果你是小說里的主人公,你會不會買下這個瓶子呢?你會以什麼價格買下這個瓶子呢?
經典悖論:一些人成立了「無用信息協會」,申請入會者如潮水般湧來,協會組織者決定對入會條件提出更嚴格的要求:申請者必須拿出一條完全無用的信息,才能入會和享受會員待遇(包括進該協會閱覽室,還能進吸煙室吸煙)。這條規則從嚴掌握。可是12年後,該協會沒進一個新會員,會長發愁,協會看來辦不下去了。請推理哪裡出了毛病?
文化從一種習俗和個人創造力而來,轉變為通過系統規範的教育而獲得,這在隋唐時代有了顯著表現,那就是科舉考試的發明和普及。科舉考試固然為國家迅速培養自己需要的人才提供了便利,但這種功利性的培養必然是扼殺文化的原創力。所謂教育愈多,愈加扼殺靈性,遠離一個民族固有的風俗習性。這從來是個悖論。唐朝最偉大的詩人李白就沒有走考試這條捷徑,而是依靠自己的「天才」成就了他的千古英名。
這段文字中的「悖論」指的是?
甲乙丙丁四人中只有一人藏有寶物,他們每個人說的話非假即真(不存在悖論),下面是他們說的話。
甲:「藏寶之人未說實話。」
乙:「丙丁之中有一人藏有寶物。」
丙:「我們四人說的話,實話不多於假話。」
丁:「說假話的人都沒有藏寶。」
那麼藏寶之人為誰?他到底說的實話還是假話?
(註解:悖論不同於謬論,謬論是指錯誤的言論,悖論是指表面上同一命題或推理中隱含著兩個對立的結論,而這兩個結論都能自圓其說。也就是說,如果事件A發生,則能推導出非A,非A發生則能推導出A。)
張老師將文房四寶裝在一個有四層抽屜的柜子里,讓學生猜筆、墨、紙、硯分別在哪一層。按照筆、墨、紙、硯的順序,小李猜測四寶依次裝在第一、二、三、四層,小王猜測四寶依次裝在第一、第三、第四和第二層,小趙猜測四寶依次裝在第四、第三、第一和第二層,而小楊猜測四寶依次裝在第四、第二、第三和第一層。張老師說,小趙一個都沒有猜對,小李和小王各猜對了一個,而小楊猜對了兩個。由此可以推測:
新浪微博 70,000+
移動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