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調發展」被樹立為發展新理念,本身就是為了消弭差距,實現均衡。「協調」與「均衡」是一個微妙狀態,它們既需要把差距變小,又不可能「走齊步」「均貧富」。將各方面、各環節調適到最佳位置,相互協同有機推進,才算是高明的狀態。這就需要發展過程中時時抱有一種協調意識,不僅看得到差異和問題,更要拿捏得當統籌解決。不然,「協調」很容易變成「同質」,「均衡」也容易變成「均一」。那樣的結果,將完全背離「協調發展」的本意。
下列說法與上文意思不符的是?
A、完全均衡是很難做到的
B、協調發展是為了消滅差距,但又允許差距存在
C、協調發展就是統籌區域發展
D、協調發展,不能「千篇一律」
在其生態區由於激烈的生存競爭,老年大象的數量在逐年減少,幼年大象的成活率也大大提高了。
照此發展下去,可以預見兩年內:
20世紀20年代,孫中山與時俱進,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主要「新」在
可持續消費,指既能滿足當代人的消費發展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消費發展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消費。根據上述定義,下列屬於可持續消費的是
聯合國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因此,打擊恐怖主義應
英國皇家學會在2005年進行了一場「誰是科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的民意調查,牛頓被認為比愛因斯坦更具影響力。他對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影響最大的成就是
新浪微博 70,000+
移動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