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清以來,大眾對於國史最熟悉的段落,大概是「三國」,這主要得力於羅貫中所寫的史傳文學《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據實指陳,非屬臆造」,但題材取捨、人物描寫、故事演繹則廣納傳說和野史素材,並藉助藝術虛構。在受眾那裡,《三國演義》經常被當作三國信史,故清代史家章學誠稱其「七分實事,三分虛構,以至觀者往往為之惑亂」。這種「惑亂」,就是信史與史傳文學兩者間的矛盾性給讀者帶來的困惑。「文」與「史」固然不可分家,但又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取代。一旦以「文」代「史」,便會導致「惑亂」。
這段文字主要說的是?
A、史傳文學的生命力在於適度的史學真實性
B、史傳文學是文學性與史學價值的對立統一
C、人們應避免落入以「文」代「史」的窠臼
D、「文史分家」是評價史傳文學的重要標準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涉及教育資源爭奪戰,不僅把觀眾的心弦繃緊到了低齡教育階段,而且暴露了一個更為深層次的問題,即究竟什麼才是好的教育。一些劇中人以為,只要孩子能夠考到高分進入好的學校,就是最好的教育。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質疑上述觀點?
A.應試教育是教育資源長期相對匱乏、社會選拔標準相對單一的後遺症。
B.僅僅以分數作為單一評判標準,早已不能滿足市場對各種人才的需要。
C.近年來,相關部門開展了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已取得階段性成效。
D.個別孩子以很高的分數考入國內著名高校,最終卻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逆境脅迫記憶是指植株為適應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而進化出的許多適應策略。即經過前期適度的非生物逆境干預處理后,對再次發生的逆境脅迫表現出較強的抗性或耐性。根據上述定義,下列涉及逆境脅迫記憶的選項是?A.木豆受病原菌侵染部位的水楊酸含量顯著升高,從而提高植物抗病性。B.蘑菇被老鼠等嚙齒類動物啃食過的部位,其生長素的積累會更加明顯。C.玉米營養生長周期歷經多次漬水鍛煉,可緩解後期漬害造成的產量損失。D.農民在冬季用石磙子碾壓麥苗抑制小麥生長過旺,最終可提高小麥產量。
理性情緒療法認為,個體內心中不現實的、不合邏輯的、站不住腳的信念是引起情緒反應的直接原因,這些信念通常具有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以及糟糕至極的特徵。絕對化要求是指人們從自己的主觀願望出發,認為某事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過分概括化是指由一個偶然事件而得出一種極端信念並將之不適當的應用於不相似的時間或情境中。糟糕至極是指把事物的可能後果想象、推論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災難性結果。根據上述定義,下列符合「糟糕至極」的是?
有關專家認為,北冰洋很可能在2034年迎來第一個「無冰之夏」。北極海冰並非一成不變,一年中會有動態變化:夏季持續融化,在9月前後達到最小面積;冬季持續結凍,在3月前後達到最大面積。近幾十年來,由於北極地區氣溫持續升高,海冰在夏季的面積隨之持續減少。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不能支持上述專家觀點?
A.1988年25%左右的北極海冰持續凍結4年以上,2013年降到7%。
B.北極海冰融化后海水將能吸收大量的太陽輻射,相當於海冰的100倍。
C.1979年至2011年,北極海冰9月份的範圍正以每十年12%的速度消融。
D.北極夏季最小海冰範圍在2012年只有近334萬平方千米,是10年前的一半。
規範錯覺是指個體的規範感知與實際存在於群體中的社會規範之間存在差異,當個體錯估群體中某個態度或行為的收益時,就會發生規範錯覺,而規範錯覺廣泛地影響一系列行為。規範錯覺包括描述性規範錯覺和命令性規範錯覺:前者指人們對某一行為普遍程度的錯誤估計;後者指個體誤解了群體對某一行為的接受或贊同程度。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屬於描述性規範錯覺的是?
新浪微博 70,000+
移動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