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自2007年3月始,经过集中创作、专家评审、社会征集、定向邀约4个阶段,历时11个月,奥运会吉祥物的征集工作最后顺利完成。
B.世界各国对伊朗核问题之所以十分关注,不但是因为他牵涉到核扩散、地区安全问题,还在于这个问题处理得好不好,也会冲击世界石油的供给,引发能源危机。
C.上海市一些房产中介表达了同样的担心,他们认为购房者务必要认真考虑房子的地段和价格,不可盲目跟风。
D.当冰雪皑皑之际,唯独梅花昂然绽放于枝头。对生命充满希望和自信,教人精神为之一振。
货品化指在产品的生命周期中,高利润的新产品逐渐由于竞争的加剧和进入成本趋低而变成稀松平常且利润微薄的产品。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货品化的是?
A.iPhone的出货量不断创下新高,已经成为大众手机,并因超过50%的利润率成为其主要利润来源。
B.光驱在推出之初价格高昂,但随着技术壁垒的消除,价格不断下降。
C.某种新药因为仿制药的出现而调低价格以求保持市场份额。
D.能手机的竞争随着移动操作系统的同质化而强调硬件的性价比。
某年某国学校为教师提供培训的具体情况为:38%的公立学校有1%-25%的教师参加,18%的公立学校有26%-50%的教师参加,13%的公立学校有51%-75%的教师参加,30%的公立学校有76%甚至更多的教师参加了这样的培训。与此相对照,37%的农村学校有1%-25%的教师参加,20%的农村学校有26%-50%的教师参加,12%的农村学校有51%-75%的教师参加,29%的农村学校有76%甚至更多的教师参加。这说明,该国农村学校教师和城市,市郊以及城镇的学校教师接受培训的几率相当。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上述论证?
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就是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①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②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通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关键突破,在把握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
③认真研究社会发展规律,把握全球发展的进程,对未来作出准确预判,未雨绸缪,顺应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做人类文明的推动者和引领者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哪项判断最为准确?
A、①体现的是战略思维能力,②体现的是历史思维能力,③体现的是辩证思维能力
B、①体现的是辩证思维能力,②体现的是战略思维能力,③体现的是历史思维能力
在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自由落体会受到空气阻力的干扰。要排除这种干扰,就要创造一种真空环境。在伽利略所处的时代,人们无法用技术手段创造出真空环境。因此,伽利略只能在思维中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真空中的落体运动,从而得出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的结论。
要使伽利略得出的自由落体定律成立,必须以下哪项为前提?
股东代表诉讼是指当公司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而公司却怠于起诉时,公司的股东即以自己的名义起诉,所获赔偿归于公司的一种诉讼制度。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情形可以提起股东代表诉讼的是?
A.甲公司连续5年盈利,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
B.乙公司由于经营不善,连年亏损,公司股东要求查阅会计账簿,被公司拒绝。
C.丙公司经理私自以公司资产为他人提供担保,公司董事会就此提出诉讼。
D.某公司拖欠丁公司大笔货款已近两年,而丁公司董事会和经理未采取任何措施索要。
下岗职工:是指由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状况等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和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人员。
按照以上划分标准,以下选项所述人员中可以称为下岗职工的选项是?
A.房伟原来在糕点食品厂工作,半年前辞去工作,开了一个汽车修理铺。
B.杜晓娟原来是某咨询公司的办公室秘书,最近,公司以经营困难为由,解除了她的工作合同,她只能在家做家务。
C.李东升原来在机床厂工作,因长期疾病不能工作,经批准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
D.沈生原来在汽车制造厂工作,今年53岁。去年工厂因产品积压、人员富余,让50岁以上的人员回家休息,等55岁时再办正式退休手续。
生物科技是利用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对农业或其他方面进行改造。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及其成分,综合应用化学、生物学和医药学各学科原理和技术方法制得的用于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保健的制品或其它现代生物技术研制的蛋白质或核酸类药物。由于药物资源有限,含量极微,因而使用高纯度的分离工艺有一定难度,且成本昂贵。用生物基因工程方法生产这些药物,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难题。
对文段末“这些难题”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协调发展”被树立为发展新理念,本身就是为了消弭差距,实现均衡。“协调”与“均衡”是一个微妙状态,它们既需要把差距变小,又不可能“走齐步”“均贫富”。将各方面、各环节调适到最佳位置,相互协同有机推进,才算是高明的状态。这就需要发展过程中时时抱有一种协调意识,不仅看得到差异和问题,更要拿捏得当统筹解决。不然,“协调”很容易变成“同质”,“均衡”也容易变成“均一”。那样的结果,将完全背离“协调发展”的本意。
下列说法与上文意思不符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