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時候,李南公在長沙任縣令。
有一天,衙門裡來了兩個漢子說要告狀。其中一個高大魁梧,一個卻羸弱憔悴。兩人一直爭執不休,都互相指責對方打自己。李南公喝令后,幾個衙役上前脫下了兩人的衣服。只見兩人膀上、胸口等處都有淤青,看起來傷得都不輕。可是,令李南公心生奇怪的是,從體力上來說,兩人體魄懸殊太大,要吃虧的也應該是瘦弱的那個人啊!可為什麼卻是魁梧的人受傷最重呢?
他回頭問瘦弱的人是不是練過武功,可得到的卻是否定的答案,那人說自己自小就體弱多病。李南公忽然想起了什麼,上前捏了捏他們的傷口,發現瘦弱的人傷口堅硬,魁梧的人傷口柔軟,於是李南公立刻知道了誰是打人的人、誰是被打的人。
你知道打人的人是誰嗎?
話說張無忌在光明頂大敗六大派高手,眾望所歸而當上了明教教主。
這天,張無忌把一封信交給朱元璋,要他把信送到銳金旗處。朱元璋出發后5分鐘,張無忌又把一封信交給常遇春,要他把信送到烈火旗處。
己知朱元璋每分行60米,常遇春每分行80米,張,常,朱三人在同一條路上且朱,常二人步行方向相反。
在常遇春出發后5分鐘,張無忌忽然發現信給錯了。朱元璋那封應送到烈火旗處,常遇春那封應送到銳金旗處。於是立即叫韋一笑前去追趕二人,以便把信調過來。(其中一人自己發現信錯了,會留在原地等)
韋一笑接到任務立即去追,這時韋一笑想:究竟是先追朱元璋還是先追常遇春,才能使自己跑的路程最少?
如果韋一笑每分跑160米,並且在二人各自到達目的地之前完成這項任務。
那麼當韋一笑把兩封信給換過來時,最少跑了多少米?
詩人蘇軾與其好友高僧佛印曾有過這麼一段有趣的故事:一日,佛印做了魚,剛想吃,正巧碰到東坡來訪,就順手將魚藏入旁邊的「磬」中,誰知東坡在窗外看見了,於是假裝不知,到了屋內就問佛印:「我今天看見一個上聯,但怎麼也對不出下聯,現在十分苦惱」佛印心裡奇怪,這大文豪怎麼會對不出來呢?於是讓蘇東坡說說看,究竟是什麼聯,東坡開口道:「這上聯是:向陽門第春常在。」佛印更加奇怪了,這上聯不就是普通人家門口的對聯嗎?於是他將下聯說了出來:____________________。蘇東坡聽完后笑了:「既然有魚,為何不拿出來同享?」佛印這才明白,也只好拿出藏在磬里的魚。請問,下聯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