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藏物:是指长期埋藏于地下已不能明确其所有人的物。埋藏物具有以下特点:所有人不明、埋藏于他物之中,且不是显而易见、不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请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埋藏物的一项是:
1989年以前,我国文物被盗情况严重,国家主要的博物馆中也发生了多起文物被盗案件,丢失珍贵文物多件。1989年后,国家主要的博物馆安装了技术先进的多功能防范系统,结果,此类重大盗窃案显著下降,这说明多功能防范系统对于保护文物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加强上述结论?
在照相技术诞生以前,那些已经损坏消失或因种种原因无法收藏的文物,就是依靠墨拓进入研究者的视域的。而且许多文物需要妥善收藏与精心保护,不能反复触碰,通过墨拓,研究者既可以取得研究所需的材料,又能避免多次接触文物,使文物遭受污染或损坏。现代照相技术十分发达,但是细节上的呈现仍然不如墨拓直观清晰。墨拓可以将石刻、古器物上的文字和图案清晰地显现在纸上,供研究者利用。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
印象中,文物给我的常是一种高冷、神秘、刻板、枯燥的印象,仿佛都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和百科知识别无二致,与普通人的生活多有隔膜。尔后,逐渐有一些机会听到收藏家回忆他们和某一文物相遇、相守的故事,或充满人情世故,或有彼此坚守,交织着个人的情感,也打捞起历史的点滴。我便开始对文物有了新鲜的认识,似乎还能感受到老物件的温度,意识到原来“文”是中心,“物”只是载体;收藏文物的目的就是传播文化,而不是仅仅将其作为物品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哪项最好地阐明了作者对文物的看法?
文物记录着民族血脉的基因密码,也镌刻着寻根问祖的特殊情怀。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________,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________。任时光如何变迁,身为华夏子孙的我们通过对文物民族基因的________,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对中华文明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处世之道的认同与赞赏。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根据文物保护法,被作为文物保护的建筑物或其他设施,其所有权即使属于个人,所有者也无权对其进行修缮、装饰乃至改建。这一规定并不妥当,因为有时有的所有者提出对文物进行外观和内部结构的改造,是因为他们确信,这样做有利于加固和美化文物而提高它们的价值。以下()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A、对文物建筑的改造,不一定就能起到加固和美化的作用,有时反而会弄得不伦不类
C、文物建筑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是历史的遗迹,对其原貌的任何改变都是在降低其价值
民法上的埋藏物:指包藏于他物之中,不容易从外部发现的物。埋藏物是有主物,只是所有人不明,而非无主物。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不属于埋藏物。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埋藏物的是?
据初步统计,我国已经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点近47万处,博物馆约2900家,粗略估计,全国文物藏品不超过2000万件。这些数字是什么概念?英格兰面积只有我国的1/73,而受到国家登记保护的文物点达到50万处,各类博物馆有3000余家,其中大英博物馆目前就拥有藏品700万件。建国历史仅200多年的美国,各类大小博物馆也有16000余家,其中美国斯密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藏品就多达1.3亿件。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大漠孤烟、长城烽燧、丝绸古道、帝王陵寝、江河源头、葡萄美酒、古寺梵音……无不引人入胜。就资源而论,文物古迹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两者关系处理得当,就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果处理不好,破坏了文物,也就破坏了旅游资源,就会两败俱伤。因此,在旅游业高速发展中,保护文物,刻不容缓。
由此可知作者接下来最可能谈论的内容是?
透光摄影、多光谱成像、三维病害模型……这些听起来更像是医疗或化工业的技术,如今在文物修复圈成为________的“神器”。正是这些现代科技手段对文物的“问诊”与“体检”,弥补了用肉眼无法看到、用手无法摸到“病情”的缺陷,从而使修复人员可以“__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文物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但也会随着社会环境、个人人生观、世界观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由于社会地位、文化差异、利益关系等原因,使得人们的文物价值观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都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政府的文物价值观可能取决于决策人员——文物工作者的文物价值观,通常会表现出相对的先进性、积极性和稳定性,一般民众的文物价值观则依赖于国家政策、社会舆论导向、个人文化素质等因素。
这段文字主要谈论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