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當·斯密所處的古典時期,經濟學本來在財富增長和人的幸福之間是存在一個契合點的,即理性人趨利避害的自利性選擇有一個經濟倫理的約束,這便是後來帕累托改進條件所要求的不損人前提下的利己。可是經濟學本身承擔的是最大化利益的學科任務,並且不斷引入數學工具和抽象邏輯演繹的分析方法,這就使經濟學越來越成為一個工具理性佔上風的學科,朝著「中性」的、「非價值」判斷的、「非道德」選擇的趨勢發展。
根據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知道?
某專家對已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壽命進行統計,發現他們的平均壽命是85歲,其中超過90歲的占多數,還有不少過百歲的,去世時年齡最小的也高達74歲。該專家由此認為,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能使人長壽。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削弱上述專家的觀點( )
A、諾貝爾經濟學獎只頒給在世的學者,這一頒獎規則對已經長壽的學者極為有利
B、獲得諾貝爾獎能帶來功成名就的巨大身心愉悅,而愉悅的身心狀態可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