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孩子不易跃“龙门”,症结在于__________________。农村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年,教育投入越来越给力,但教育嫌贫爱富的现象依然存在,越是大城市和名校,投入越多,动辄花上亿元建设超级中学,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到少数学校,而一些农村学校却成了被忽略的大多数,不少孩子仍在危房里上课,农村孩子入学率、升学率和受教育程度远低于城市。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再加上一些招生制度的影响,农村孩子难跟城里孩子比拼,失去了上更好大学的机会。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我们对教育的认识,过于局限在“知识”上,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好像就是教育的全部内容。“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深入人心,不能说是不对的。但是,创造知识的力量又是什么?仅靠知识就能创造新知识吗,就能产生创造力吗?我看不一定。创造力需要有知识,但是不仅仅是知识。
作者接下来最可能讲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渴求、各界对一流教育的高期待,教育颇像一首歌所唱的那样,“身上背着重重的壳,努力向上爬”。而负重之下的教育,常常处于紧张、逼仄、压抑的状态,无暇顾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本质上是很难谈及优质的,处于教育场内的每个人,也都难成受益者。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①这种教育地位的提高是由经济发展而催生的,并非因为教育自身的贡献或价值的充分彰显而实现的
②换言之,它是被动地依附于经济活动的,其背后蕴含着淡化教育实体性地位,弱化教育相对独立性的危险
③教育经济主义思潮通过对人力资本生产价值的分析使教育的地位日益凸显
④而且,由于过分强调经济功能,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教育质量却难以得到保证
⑤不过,其背后也隐藏着一种忧患
⑥教育经费和规模由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和扩张,这是令人欣喜的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教育上“谁受益、谁出钱”这一提法如果是正确的话,只能理解为国家是教育的最大受益者。这是因为一方面,教育的经济效益,虽然不能直接、立即体现在市场经济交换过程中,却存在于社会之中;另一方面,教育不仅有经济效益,而且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
21世纪将是教育大发展的时代,国际化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未来教育将自然、社会、人和教育看成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紧密联系的,其中各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将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因此( )。
雨果说:“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座监狱。”马克·吐温说:“你每关闭一所学校,你就必须开设一座监狱。”在他们看来,教育能够减少犯罪。有学者认为,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大规模扩大,学历程度越高,犯罪率越低。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该学者的观点?
A.2015年,某高校一名本科生杀死自己的母亲,事后潜逃。
B.学历越高的人,对各项法律条文规定就越了解,就越容易钻法律的空子,实施犯罪。
C.近年来,大部分犯罪为经济犯罪,高学历人群的犯罪率明显高于低学历人群。
D.文化水平低的人,对法律了解相对较少,而且通常低学历者的生存状况较差,更容易铤而走险。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些规律逐渐显现出来,认识不到的话则会误导舆论和政策。劳动经济学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特别是接受过大学本科以上教育之后,求职者实现与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因此,单纯的大学毕业几个月之后的就业率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张教授:如果没有爱迪生,人类还将生活在黑暗中。理解这样的评价,不需要任何想象力。爱迪生的发明,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但是,他只在学校中受过几个月的正式教育。因此,接受正式教育对于在技术发展中作出杰出贡献并不是必要的。
李研究员:你的看法完全错了。自爱迪生时代以来,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当代,如果你想对技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即使接受当时的正式教育,全面具备爱迪生时代的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
以下哪项最恰当地指出了李研究员的反驳中存在的漏洞?
对于“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这一表述,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解读。首先是支持。这是立足于当前国情,幼儿园要普及普惠,义务教育要优质均衡,高中阶段要特色多样……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如果光靠公办力量是不够的,同时公办的体制机制也不够灵活。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都有责任,这一论断对调动全社会力量办好教育提供了强大支撑。基于这些背景,确实有必要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让民办教育在各阶段各层各类领域贡献力量。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谈论的是?
有教育专家提出,如果采取按照年龄、学历水平和职称等级将教师平均分配到所有学校的办法来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就能较好解决目前因上重点学校竞争激烈而引起的社会问题。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将最能削弱该教育专家的观点?( )
本世纪将是教育大发展的时代,国际化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未来教育将自然、社会、人和教育看成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紧密联系的,其中各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将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因此,( )。
卢梭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构思20年,写作3年,完成了教育巨著《爱弥尔》,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自然教育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宗教教育,在世界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卢梭很重视体育,在《爱弥尔》中,从婴儿出生到成人各个年龄阶段的教育中都有身体教育的内
容。
对这段文字含义的正确理解是?
专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各自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而通识教育的目的则重在帮助大学生获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有专家指出,相较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对个人未来生活的影响更大。
下列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该专家的断言
A、价值问题关乎人的幸福和尊严,值得在通识教育中予以探究和思考
B、当今我国大学开设的专业教育类课程要远远多于通识教育类课程
19世纪世界博览会后英法技术教育的变革催生了其新一轮的科技创新的繁荣,20世纪苏联综合技术教育的普及为其成为科技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的“技术立国”及中小学的技术与家政教育以及产业教育等一起,使日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爬了起来,并实现了经济振兴和科技崛起。而上世纪60年代末韩国推进中小学技术课程开设的“总统令”,实现了教育的现代性改造,与成就“亚洲四小龙”的梦想形成了某种特定的契合。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自20世纪以来,传统的经典教育逐渐失色,各级学校愈发重视自然科学乃至于实用技能的教学,这自然引起了守旧人士的不满。然而,无可奈何花落去,经典阅读的式微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似乎与传统渐行渐远——不论是传统的教育方式本身,抑或是传统教育方式中对经典的珍视。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在这漫长的____岁月里,他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成为战斗英雄,复员后放弃正式工作,四处打探母亲下落;后又甘愿深藏功名,当了一名矿工,____,收留抚养工友的三个____,用良好家风教育引导他们立身处世、服务社会、报效国家。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经济增长下滑源于人口的老龄化,果真如此吗?有结论指出:人口结构越年轻,国家越穷,而反之则越富。那么为什么要恐惧老龄化呢?人们认为衰老会让人变得脆弱,65岁以上的人是社会的负担。不过,一些人的生产力要远远高于其他人,而这并不关乎年龄。事实证明,人口老龄化需要结合人力资本,特别是教育和健康状况来综合考虑。全球大多数国家年轻人受教育程度高于年长者,他们通过提高教育程度来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办法,或许可以弥补人口少的缺陷。
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的融合,衍生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和学校围墙。六年来,中国慕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实践中总在向一个共识靠近,那就是高等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的主要供给者,知识创新的主要推动者,要回应时代需求,就必须创新发展,把慕课建设作为加快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的战略先手棋,推进这场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课堂革命向纵深发展。这就意味着,慕课的建设与发展必然离不开高校的参与和支持、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协力。
这段文字意在:
人文教育从表面上看,好像只是传授文史哲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现在的学科体制下,一切教育似乎都可以量化为客观知识和能力,如英语的等级考试。实际上人文教育是通过对文史哲的学习,通过对人类千百年积累下来的精神成果的吸纳和认同,使学生有独立的人格意志,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
这段话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涉及教育资源争夺战,不仅把观众的心弦绷紧到了低龄教育阶段,而且暴露了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即究竟什么才是好的教育。一些剧中人以为,只要孩子能够考到高分进入好的学校,就是最好的教育。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观点?
A.应试教育是教育资源长期相对匮乏、社会选拔标准相对单一的后遗症。
B.仅仅以分数作为单一评判标准,早已不能满足市场对各种人才的需要。
C.近年来,相关部门开展了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D.个别孩子以很高的分数考入国内著名高校,最终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陶行知先生曾经告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一个冷漠的眼神、一句刻薄的话语、一次不公平的对待,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没有立德树人的仁心、没有诲人不倦的耐心、没有有教无类的公心,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没有温度的。正如一些教育界人士的疾呼,许多教师不缺知识,不缺方法,缺的是爱心,缺的是责任心。今天的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回到人本身、关注人的成长。
作者认为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如果可以有“教育过度”这样一个命题的话,其本质应该是,由于劳动力市场功能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人力资本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不当,而不应该是人力资本总量的过度。国际经验表明,因短期内的教育回报率降低,迫于社会上不恰当的压力而控制教育发展,或者政府未能弥补人力资本回报率下降的市场失灵导致教育停滞的结果,通常是灾难性的。
下面说法与上文不符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