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孩子不易躍「龍門」,癥結在於__________________。農村孩子從幼兒園、小學到初中,一開始就輸在起跑線上。這些年,教育投入越來越給力,但教育嫌貧愛富的現象依然存在,越是大城市和名校,投入越多,動輒花上億元建設超級中學,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到少數學校,而一些農村學校卻成了被忽略的大多數,不少孩子仍在危房裡上課,農村孩子入學率、升學率和受教育程度遠低於城市。一步落後,步步落後,再加上一些招生制度的影響,農村孩子難跟城裡孩子比拼,失去了上更好大學的機會。
填入划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句是?
我們對教育的認識,過於局限在「知識」上,教師傳授知識,學生獲取知識,好像就是教育的全部內容。「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深入人心,不能說是不對的。但是,創造知識的力量又是什麼?僅靠知識就能創造新知識嗎,就能產生創造力嗎?我看不一定。創造力需要有知識,但是不僅僅是知識。
作者接下來最可能講述?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家長對優質教育的渴求、各界對一流教育的高期待,教育頗像一首歌所唱的那樣,「身上背著重重的殼,努力向上爬」。而負重之下的教育,常常處於緊張、逼仄、壓抑的狀態,無暇顧及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本質上是很難談及優質的,處於教育場內的每個人,也都難成受益者。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①這種教育地位的提高是由經濟發展而催生的,並非因為教育自身的貢獻或價值的充分彰顯而實現的
②換言之,它是被動地依附於經濟活動的,其背後蘊含著淡化教育實體性地位,弱化教育相對獨立性的危險
③教育經濟主義思潮通過對人力資本生產價值的分析使教育的地位日益凸顯
④而且,由於過分強調經濟功能,教育規模擴大的同時,教育質量卻難以得到保證
⑤不過,其背後也隱藏著一種憂患
⑥教育經費和規模由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長和擴張,這是令人欣喜的
將以上6個句子重新排列,語序正確的一項是?
教育上「誰受益、誰出錢」這一提法如果是正確的話,只能理解為國家是教育的最大受益者。這是因為一方面,教育的經濟效益,雖然不能直接、立即體現在市場經濟交換過程中,卻存在於社會之中;另一方面,教育不僅有經濟效益,而且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 )。
21世紀將是教育大發展的時代,國際化將是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未來教育將自然、社會、人和教育看成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約、互相促進、緊密聯繫的,其中各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也將成為一個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因此( )。
雨果說:「多建一所學校,就少建一座監獄。」馬克·吐溫說:「你每關閉一所學校,你就必須開設一座監獄。」在他們看來,教育能夠減少犯罪。有學者認為,近年來,隨著教育的大規模擴大,學歷程度越高,犯罪率越低。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反駁該學者的觀點?
A.2015年,某高校一名本科生殺死自己的母親,事後潛逃。
B.學歷越高的人,對各項法律條文規定就越了解,就越容易鑽法律的空子,實施犯罪。
C.近年來,大部分犯罪為經濟犯罪,高學歷人群的犯罪率明顯高於低學歷人群。
D.文化水平低的人,對法律了解相對較少,而且通常低學歷者的生存狀況較差,更容易鋌而走險。
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之後,大學畢業生就業的一些規律逐漸顯現出來,認識不到的話則會誤導輿論和政策。勞動經濟學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特別是接受過大學本科以上教育之後,求職者實現與勞動力市場的匹配所需要的時間就越長。因此,單純的大學畢業幾個月之後的就業率並不能完全說明問題。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張教授:如果沒有愛迪生,人類還將生活在黑暗中。理解這樣的評價,不需要任何想象力。愛迪生的發明,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方式。但是,他只在學校中受過幾個月的正式教育。因此,接受正式教育對於在技術發展中作出傑出貢獻並不是必要的。
李研究員:你的看法完全錯了。自愛迪生時代以來,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在當代,如果你想對技術發展作出傑出貢獻,即使接受當時的正式教育,全面具備愛迪生時代的知識也是遠遠不夠的。
以下哪項最恰當地指出了李研究員的反駁中存在的漏洞?
對於「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這一表述,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解讀。首先是支持。這是立足於當前國情,幼兒園要普及普惠,義務教育要優質均衡,高中階段要特色多樣……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如果光靠公辦力量是不夠的,同時公辦的體制機制也不夠靈活。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和社會都有責任,這一論斷對調動全社會力量辦好教育提供了強大支撐。基於這些背景,確實有必要支持民辦教育的發展,讓民辦教育在各階段各層各類領域貢獻力量。
這段文字接下來最可能談論的是?
有教育專家提出,如果採取按照年齡、學歷水平和職稱等級將教師平均分配到所有學校的辦法來配置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公平,就能較好解決目前因上重點學校競爭激烈而引起的社會問題。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將最能削弱該教育專家的觀點?( )
本世紀將是教育大發展的時代,國際化將是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未來教育將自然、社會、人和教育看成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約、互相促進、緊密聯繫的,其中各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也將成為一個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因此,( )。
盧梭是偉大的思想家。他構思20年,寫作3年,完成了教育巨著《愛彌爾》,提出了較為系統的自然教育理論,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宗教教育,在世界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盧梭很重視體育,在《愛彌爾》中,從嬰兒出生到成人各個年齡階段的教育中都有身體教育的內
容。
對這段文字含義的正確理解是?
專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大學生儘可能全面地掌握各自專業領域的基礎知識,而通識教育的目的則重在幫助大學生獲得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因此有專家指出,相較於專業教育,通識教育對個人未來生活的影響更大。
下列項如果為真,最能支持該專家的斷言
A、價值問題關乎人的幸福和尊嚴,值得在通識教育中予以探究和思考
B、當今我國大學開設的專業教育類課程要遠遠多於通識教育類課程
19世紀世界博覽會後英法技術教育的變革催生了其新一輪的科技創新的繁榮,20世紀蘇聯綜合技術教育的普及為其成為科技強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的「技術立國」及中小學的技術與家政教育以及產業教育等一起,使日本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上爬了起來,並實現了經濟振興和科技崛起。而上世紀60年代末韓國推進中小學技術課程開設的「總統令」,實現了教育的現代性改造,與成就「亞洲四小龍」的夢想形成了某種特定的契合。
對這段文字概括最準確的一項是?
自20世紀以來,傳統的經典教育逐漸失色,各級學校愈發重視自然科學乃至於實用技能的教學,這自然引起了守舊人士的不滿。然而,無可奈何花落去,經典閱讀的式微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我們似乎與傳統漸行漸遠——不論是傳統的教育方式本身,抑或是傳統教育方式中對經典的珍視。
這段文字的主旨是?
在這漫長的____歲月里,他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成為戰鬥英雄,複員後放棄正式工作,四處打探母親下落;后又甘願深藏功名,當了一名礦工,____,收留撫養工友的三個____,用良好家風教育引導他們立身處世、服務社會、報效國家。
依次填入畫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經濟增長下滑源於人口的老齡化,果真如此嗎?有結論指出:人口結構越年輕,國家越窮,而反之則越富。那麼為什麼要恐懼老齡化呢?人們認為衰老會讓人變得脆弱,65歲以上的人是社會的負擔。不過,一些人的生產力要遠遠高於其他人,而這並不關乎年齡。事實證明,人口老齡化需要結合人力資本,特別是教育和健康狀況來綜合考慮。全球大多數國家年輕人受教育程度高於年長者,他們通過提高教育程度來提高生產力水平的辦法,或許可以彌補人口少的缺陷。
這段文字旨在說明?
現代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教學的融合,衍生出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打破了傳統教育的時空界限和學校圍牆。六年來,中國慕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實踐中總在向一個共識靠近,那就是高等教育作為高層次人才的主要供給者,知識創新的主要推動者,要回應時代需求,就必須創新發展,把慕課建設作為加快中國教育現代化、發展「互聯網+教育」「智能+教育」的戰略先手棋,推進這場深度融合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課堂革命向縱深發展。這就意味著,慕課的建設與發展必然離不開高校的參與和支持、學校與社會的共同協力。
這段文字意在:
人文教育從表面上看,好像只是傳授文史哲方面的知識,尤其是在現在的學科體制下,一切教育似乎都可以量化為客觀知識和能力,如英語的等級考試。實際上人文教育是通過對文史哲的學習,通過對人類千百年積累下來的精神成果的吸納和認同,使學生有獨立的人格意志,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有健全的判斷能力和價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養和同情心,對個人、家庭、國家、天下有一種責任感,對人類的命運有一種擔待。
這段話表達的主要觀點是?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涉及教育資源爭奪戰,不僅把觀眾的心弦繃緊到了低齡教育階段,而且暴露了一個更為深層次的問題,即究竟什麼才是好的教育。一些劇中人以為,只要孩子能夠考到高分進入好的學校,就是最好的教育。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質疑上述觀點?
A.應試教育是教育資源長期相對匱乏、社會選拔標準相對單一的後遺症。
B.僅僅以分數作為單一評判標準,早已不能滿足市場對各種人才的需要。
C.近年來,相關部門開展了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已取得階段性成效。
D.個別孩子以很高的分數考入國內著名高校,最終卻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陶行知先生曾經告誡,「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一個冷漠的眼神、一句刻薄的話語、一次不公平的對待,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如果沒有立德樹人的仁心、沒有誨人不倦的耐心、沒有有教無類的公心,那麼這樣的教育是沒有溫度的。正如一些教育界人士的疾呼,許多教師不缺知識,不缺方法,缺的是愛心,缺的是責任心。今天的教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回到人本身、關注人的成長。
作者認為當前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如果可以有「教育過度」這樣一個命題的話,其本質應該是,由於勞動力市場功能和教育質量等方面的因素,導致人力資本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匹配不當,而不應該是人力資本總量的過度。國際經驗表明,因短期內的教育回報率降低,迫於社會上不恰當的壓力而控制教育發展,或者政府未能彌補人力資本回報率下降的市場失靈導致教育停滯的結果,通常是災難性的。
下面說法與上文不符的一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