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精神」將「互信」排在首位,充分體現了「和合」精神。這是因為不管是一個國家內部還是國與國之間,都是信任為先。《論語》中,子貢問孔子,作為執政者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之間如何做選擇,孔子認為「信」是優先的選擇,因為「民無信不立」。「互信」的觀念,超越了國際上流行的一般國際關係理念,讓「做好鄰居」深入人心。上合組織多年來的發展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從最開始對於邊界問題的成功解決,到應對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威脅,再到當前強調求同存異、合作共贏,「互信」都是基礎。
這段文字主要介紹了?
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最早提出「孔子刪詩說」:「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即司馬遷認為《詩經》是孔子以儒家理想作為編輯標準而形成的「精選本」。但是唐代孔穎達主持編撰的《五經正義》最早對司馬遷的「孔子刪詩說」表示懷疑,認為先秦典籍中,所引《詩經》以外「逸詩」數量相當有限,由此推測當時不可能存有3000餘篇詩供孔子刪選。
下列哪項如果為真,最能支持孔穎達的推測?
A.南宋鄭樵、朱熹均不相信「孔子刪詩說」。
B.司馬遷是公認的「良史」,距離《詩經》編定約400年;表示懷疑的唐代孔穎達,距離《詩經》編定已經超過1000年。
C.從2012年到2015年4年間,支持「孔子刪詩說」的專題論文有15篇,反對「孔子刪詩說」的論文僅1篇。
D.《詩經》以外的「逸詩」會在先秦典籍中被適當引用。
從《論語》看,孔子對音樂的重視,可以說遠遠超出了後世那些尊敬他的人的想象。這一方面來自他對於樂的精神藝術的新發現。藝術,只在人們精神的發現中才存在。可以說,就現在見到的材料看,孔子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藝術精神的發現者。
這段文字重點強調?
孔子嘗曰:「未知生,焉知死?」生與死自孔子時起便是中國人始終關注的問題,並得到各種回答。尤其在漢代,人們以空前的熱情討論這兩個問題,不僅是出於學者的學術興趣,亦出於普通民眾生存的需要。然而,正如孔子所說,在中國思想史上,對生的問題的關注似乎遠勝於對死的問題的追問。有時候人們確實覺得後者更重要,但這並非由於死本身,而是因為人們最終分析認為,死是生的延續。
這段文字的核心觀點是?
孔子的許多教誨,寓意都很深刻,諸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等,都不失為人之道。然而孔子這些優秀的思想歷來都是統治者規範國家的政治制度、法律規範和倫理道德的強有力工具。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我們最循循善誘的老師是孔子。《論語》里孔子的話,都因人而發,從來不用教條,但是他有一條很重要的教訓。他的弟子,怕老師的教訓久而失傳,在《大學》里記下老師二百零五字的教訓。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作者接下來可能談論的是?
清代有一戶人家宴請賓客,來了許多客人。其中有年長者孔某、年少者朱某二人。主人定席時匆促之中把朱某安排在孔某的上手位,孔某很不高興,心想:朱子(朱熹)是孔子(孔丘)的後人,孔子怎麼反而居於下位呢?你姓朱的怎麼敢坐在我的上手?於是搖頭晃腦道:「眼珠子,鼻孔子,孔子反在珠子下。」 朱某冷眼盯著孔某的白眉毛,輕捋自己的山羊鬍子,沉思片刻,朗聲對曰:「眉先生,胡後生,後生卻比()。括弧里省略了3個字」意思是說,眉毛是先長出的,鬍子是后長的,可是後來長出的鬍子要比眉毛長得多呢!言外之意,雖然你年長是先生,我年輕是後生,可論學問你可未必比我長呢!
問:括弧里是哪3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