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的小動物大家都很喜歡,人類社會中也有很多研究動物習性和自然生態的學科。可是你知道嗎?動物在語言學上也曾經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心理語言學是語言學一個非常有趣且重要的分支,其存在的目的主要是研究人類心理學在語言創造和解讀中的作用,因此包含極大的社會意義和價值。
1958年,心理語言學家格里森(Jean Berko Gleason)設計了一系列基於現實世界中不存在的動物的語言測試,以測試以英語為母語的幼兒在面對新事物時會如何根據上下文判斷該事物相關的辭彙應該是什麼。
下圖是該系列測試中最為著名的一個虛構動物,由於其怪異的長相和其測試本身的重大意義,該鳥的名字被廣泛流傳,以至於該測試本身最終由該鳥的名字來命名並再後續的語言學研究中被繼續廣泛流傳下去
那麼請問,你知道這個非常著名的小鳥叫什麼,以及該測試本身的目的是什麼嗎?
語言學是研究語言結構模式與演化規律的學科。對「模式」與「規律」的探求是語言學與其他科學的共同目標。然而,光有科學的目標還遠遠不夠。演繹與歸納、定性與定量、描寫與解釋、假設與檢驗等現代科學在方法論上的共同特徵,正是我國傳統語言學所欠缺的,與此同時,中國語言學還面臨著國際化問題。我們在國際語言學學術共同體中的聲音還很微弱。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並不能完全歸結於研究對象的不同,以及國際學術語言是英語的語言藩籬,而是研究理念與研究方法也存在問題。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有些參加語言學暑期高級講習班的學生獲得過青年語言學獎。所有中文專業的三年級碩士生都參加了語言學暑期高級講習班。所有中文專業的一年級碩士生都沒有參加語言學暑期高級講習班。
如果以上陳述為真,可以推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