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的研究表明,在人腦的發育中存在「關鍵期」,即人在發展過程中,某一方面在某一階段發展得最快,比如,3歲以前是動作發展的「關鍵期」,1-3歲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4歲左右是感知圖形的「關鍵期」。在這一時期,腦在結構和功能上都具有很強的適應和重組的能力,易於受到環境的影響,關鍵期內適宜的刺激和經驗是運動、感覺、語言及其他腦功能正常發展的重要前提。
下列利用了「關鍵期」理論的是( )。
全球約有7000多種語言,每隔兩周就有一種語言消失。研究人員通過「民族語」在線資料庫,收集到全球7000多種語言中649中語言使用率上升或下降的信息。研究發現,語言消失多發生在溫帶地區,而非熱帶地區或山區,原因可能是前者在交通上更為便利。研究者認為,經濟發展是語言消失的重要原因,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全球化水平、環境因素如海拔高度等能影響人際交流,也會對語言消失產生影響。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支持上述論證?
兒童學習語言主要依靠內隱的語言習得機制,需要長期大量的語言輸入和練習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而年紀較大的外語學習者,因其認知能力方面的優勢,表現往往優於年齡較小者。一項長達7年的研究發現了正規課堂中年齡因素對外語學習的影響在:接受了同樣時間的語言教學之後,年齡較大的學習者成績優於年齡較小者,特別是在語言的形態、句法特徵掌握方面表現尤為突出。這就說明,在課堂學習環境下,兒童並不具備明顯的低齡優勢,如果沒有大量的語料輸入和練習,即使很早接觸外語學習,也很難獲得母語那樣的水平。
這段文字最可能回答的問題是?
某網路公司伺服器被黑客攻擊,大量數據信息被竊。經過偵查,警方鎖定了三名犯罪嫌疑人:王某、徐某、吳某。經過審訊,查明了以下事實:
(1)該網路公司採用特殊的加密方式對伺服器進行保護,破解這種加密方式需要掌握某種特定的計算機語言;
(2)如果王某作案,那麼吳某也參與作案;
(3)徐某不熟悉破解加密伺服器必須掌握的計算機語言;
(4)罪犯就是這三人中的一個或多個。以下結論,正確的是:
分佈於不同地方的語言使用者,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生產生活的共同或獨特的經驗。這些經驗或知識體系都凝聚在語言之中。而各個語言群體對自然界的認識分別在不同的方面達到了不同的深度,形成了認識結構的互補分佈,共同構成了人類廣博精深的知識體系。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在某一地區的幾個國家中,講卡若尼安語言的人佔總人口的少數。一國際團體建議以一個獨立國家的方式給予講卡若尼安語言的人居住的地區自主權,在那裡講卡若尼安語言的人可以佔總人口的大多數。但是,講卡若尼安語言的人居住在幾個廣為分散的地方,這些地方不能以單一連續的邊界相連接,同時也就不允許講卡若尼安語言的人佔總人口的多數。因此,那個建議不能得到滿足。
上述論述依賴於下面哪項假設?
如近年出現的「淘寶體」「QQ體」「校園體」等,就像流行的衣服款式一樣快速受到人們的模仿使用,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前些年只是網民熱衷於造字、造詞,而現在則是造句成為了風尚。不管是造字造詞還是造句,網路語言都離不開隨時隨地發生的新聞熱點,社會事件和個性突出,富於創造性的特徵。這種看似平常簡單,而又充滿戲謔調侃意味的網路語言,能在當下贏得網民的好感,是具有其實用性基礎的。
文章接下來最有可能講述的是( )。
某研究員認為,人類語言最初直接來源於鳥類和靈長類。因為如果重新審視現代人類語言,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相互交流是如何從鳥類和其他靈長類古老的交流模式系統演化而來的。他宣稱,從鳥類身上,我們獲得了語言的旋律部分;從其他靈長類身上,我們獲得了語言的實用性內容部分。在過去10萬年裡的某個時候,這些能力最終演化成我們今天所知的人類語言。
上述結論還需基於以下哪一前提?
A.人類的交流與其他動物的交流之間的相似度比我們一般認為的要多。
B.人類語言包含兩個不同層面:與句子可變結構相關的表達層面以及表達句子核心內容的辭彙層面。
C.人類語言的交流在過去和現在變化不大。
D.鳥類和除人類以外的其他哺乳動物有自己的交流語言。
很多人覺得,只要孩子聽力沒問題,掌握母語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到了學齡階段,則以為孩子的語言學習和教育交給學校和老師就可以了。事實上,認為學校能解決一切問題恐怕只是家長的一廂情願,家庭才是孩子語言能力形成的最初場所,也是最重要場所。在博納德·斯波斯基語言實踐、語言管理和語言意識的三維理論框架下,尤其是面對複雜的多語言環境,家長的語言意識顯得異常重要。費什曼認為,家庭是母語代際傳遞、連接、使用和穩定的基礎。已有研究顯示,傳承語或者雙語能力的保持更多依賴家庭,而不是學校;而如果沒有家庭支持,學校語言政策的效果也難以保證。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語言從來不是固化的,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任何一種語言的形成和發展,都是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們在生活中的約定俗成,可以說,語言本身就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一個社會中人們的精神狀態和社會心態投射而成的具象。因此,網路語言粗鄙化的現象不應當被視作孤立的語言問題來看待,粗鄙化折射出的浮躁心態、社會發展中積累的戾氣等問題,恐怕比語言粗鄙化本身更值得關注。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紅米手機里有一個「老人模式」,就是根據論壇里的用戶反饋倒逼出來的創新:「我們最早聽到大量用戶抱怨,老人不敢用智能手機,因為安卓系統太複雜了,讓老人無所適從。技術人員著重在這些問題上研發產品,現在的紅米手機『老人模式』去除了所有的信息聚合,以卡片式的界面為主,將老人會用的簡訊、電話、新聞、拍照等功能鋪排在桌面上,反響非常好。」
上述案例印證了下面哪句話?
A.「市場需要什麼,應該由消費者來決定,而不是企業。」
B.「用戶不知道他們想要什麼,直到你把產品放在他們面前。」
C.「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上,創新可以顛覆一切。」
D.「在購買時,你可以用任何語言;但在銷售時,你必須使用購買者的語言。」
立法者希望通過法律文本語言向社會傳遞其價值立場。而要準確理解和嚴格遵守法律語言背後的價值立場,就需要對法律文本語言進行解釋。以一般的、抽象的形式表達出來的法條最終需要適用於特殊的具體個案。法官需要解決的一個前提性問題就在於,該具體情形是否屬於一般性規定所涵攝的範圍,而回答這一問題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解釋的過程。
這段文字著重強調的是?
來自不同的語言群體和文化的人需要彼此交流,就必須尋找交流工具。在一個層面上,他們可以依賴受過特殊訓練的專業人員,這些人可以熟練使用兩種以上的語言來作口譯和筆譯。但這是不方便的,花費的時間和代價是昂貴的。因此,在整個歷史上,不斷出現通用語言,在古代世界和中世紀世界是拉丁語,在西方几個世紀中是法語,在非洲的許多地區是斯瓦希里語,20世紀後半葉,在全世界的大部分地區是英語。
以下哪一項最能準確概括上面一段文字?
網路用語從一開始就不是交際語言,文字和語言的性質是不一樣的,語言本質上是用聲音符號做物質外殼的,文字則是用來記錄有聲語言的。世界上大多數語言並沒有文字,這些語言也就不會有網路用語。文字有記錄、保存語言的功能,並能遠距離傳送,網路主要利用文字來實現即時的遠距離交流,文字有這樣的優點,但是它不能取代語言。
根據文意,網路用語之所以不是交際用語,是因為?
科學家對近140名比利時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進行了跟蹤調查,其中半數受試者會說兩種語言。結果顯示,只說一種語言的患者平均在71歲首次出現阿爾茨海默氏症癥狀,雙語人群則是76歲。
根據上述材料,可以推出?
與其說孔子是喪家之犬,不如說今天的學術語言自身更像喪家之犬:它離家出走,自暴自棄,在娛樂文化的垃圾堆邊東聞西嗅,四處溜達。與其說李白像古惑仔,不如說今天的學術語言自身更像古惑仔:在街頭扮鬼臉、吐舌頭、嘩眾取寵,既挑戰了「家長」的權威,又騷擾了過往的行人。學術語言已經淪落到「古惑仔」和「喪家犬」的地步,暴露出傳統學術思維方式的致命病理。
對造成學術語言現狀的「致命病理」的分析推斷,最恰當的一項是?
汪曾祺曾說語言不是外部的東西,它是和內在的思想同時存在,不可剝離的。在他看來寫小說就是寫語言,語文課學的是語言,但語言不是空殼,而是要承載各種各樣的思想、哲學、倫理、道德的。怎麼做人,如何對待父母兄弟姐妹,如何對待朋友,如何對待民族、國家和自己的勞動等,這些在語文課里是與語言並存的。從這個意義來講,語文教育必須吸收和繼承傳統文化,而詩歌無疑是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歷史上,語言在世界上的分佈反映了世界權力的分配。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如英語、西班牙語、法語、阿拉伯語和俄語都是或曾是帝國的語言,這些帝國曾積極促進其他民族使用它們的語言。權力分配的變化產生語言使用的變化。英國和法國都曾堅持在其殖民地使用自己的語言,但大多數前殖民地獨立后,都在不同程度上努力用本土語言代替帝國語言,並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