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授原创系列 110】——凌霄之死
以前说过,焦漳市第十一小学是非常离谱的小学,校长是广告商。我老教授忍无可忍,于2024年1月要求立即关闭这所学校。在学校关闭前,已经发生了好几起命案。岳明浙案的凶手布吉格已经于2024年3月19日被执行死刑,而另一个更早前杀害凌霄的凶手于2024年6月1日也被我签发了死刑令。现在就说说凌霄案。
2023年9月,焦漳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前说过焦漳市与南半球气候一样)。6年7班的学生凌霄在午休时被人刺杀,当场死亡。案发后,似乎大家都不太想管,因为凌霄比起岳明浙有过之而无不及,简直就是个校霸。他不仅喜欢校园欺凌,还喜欢造谣生事,甚至有同班同学受不了他的侮辱和诋毁而跳楼。所以人死了,大家普遍认为凶手是遭受欺凌不堪忍受才作案的,不想让他受到处罚。因为神秘世界只要年满10周岁犯杀人案的即可判处死刑,而且故意杀人的死刑率高达99%。
但是,有其子必有其父,凌霄的父母不干了,天天到学校闹。学校迫于压力,同意查案。学生又炸锅了,虽然11小的学生素质普遍较差,但校园欺凌是不对的这个观点还是多数人认可。他们由学生家长代表联名写信要求抓获凶手后不得判处死刑,校方也答应到时候交给法院。
十一小实行走读制,没有住宿的,但中午都是留校,原则上都要在班上,但实际上很多人都躲起来了。这种现象在规范的一小二小是绝不可能发生的。那天中午,班上总共前后只有五个人,除了凌霄还有王皑奏、李孰优、程旭源和陶泰。但由于没有监控,不知道谁是最后进班的。
王皑奏——“我中午吃完饭回教室,凌霄坐在座位上,看起来不高兴。后来李孰优进来,问我凌霄怎么了,我小声说说管他干嘛,后来就睡了。估计行凶的时候我还在做梦。”
李孰优——“我进来时李孰优和凌霄已经在班上,我问程旭源凌霄怎么了。过了会陶泰边唱边进班,我在看书,让他小声点。后来我看一半迷糊了也睡了。”
程旭源——“我进来的时候比较晚,那时候只有凌霄一个人,我估计其他人又溜出去玩。但仔细一看,发现凌霄没有呼吸,脖子上有一道勒痕。我吓死了,但转念一想死个坏人没什么,好事。”
陶泰——“我进班的时候李孰优在看书,王皑奏正在趴着睡,后来程旭源进来了还跟凌霄吵了几句。我就在写作业和偷玩手机,当然就沉迷进去,不知多久听到程旭源喊了一声,我一看发现是凌霄死了。”
根据上述口供,警方终于发现了一个人在撒谎。经过审讯,他终于承认是自己因为遭到校园欺凌而杀害凌霄的。3月19日,我作出终审裁定,虽然死者有不当行为,但远没有到非要杀人的地步,而且被告已满11周岁,实在不足以从轻处罚。而联名信没有任何法律效力,根本不用看。因此维持了对他的死刑判决。问,他,这名真凶是谁?
【被遗弃的学校(一)】
15年前,在本地一所小有名气的学校因连续发生几起恶性案件而被封锁。但是,警方经过多次搜寻线索也未能解决,真相沉落在“水底”。就这样,它一直被荒废在城镇的角落里,无人问津。
--------------------------------------------
我、史伟、言希、杜成曾到访多地,几经波折破解多起案件的疑难点。时隔多年回到家乡,那所学校的戾气还是那么浓重。如果说,每一所学校都散发出独特的光芒,那这所被遗弃的学校已浸没在永久的黑暗中。
我们一行人约好为了一起破解这起有15年的案件,第一次来到学校探个究竟。一进校园,枯枝散落,灰尘四溢,教学楼的表面“伤痕累累”,看来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折磨。
“这样吧,我们一人调查一层。”
“可以哎~高富那你就调查四楼和顶层吧!”言希以挑逗的语气对我说。
“凭什么?据说四楼是最恐怖的一层。要去你们去调查我可不去。”
“你该不会害怕了吧?!之前可是你一直冲在案件的前头!”
“谁害怕啦?只是最近有点不舒服。心思不在这上面。”
“没事,到了最恐怖的地方,说不定你就好了呢!”
“你真是……算了!”
没有办法,最后我还是来到了第四层。刚上来,一股阴森恐怖的气息传来,我的身体不禁发颤。
来到401教室,里面的桌椅摆放凌乱。而最显眼的就是讲台上的日记本,我翻开来看,上面写到:
“2月16日,晴。今天学校没有发生什么特殊的事情,只是想记录下来,今天我的爷爷给我买了一只小猫,我开心极了,我最喜欢小猫了。
3月3日,晴。16天过去了,今天我考试拿了第一名。老师和同学都表扬我,我非常开心。可是,回到家父母就把我骂了一顿,不知道为什么?在他们眼里,我做的事情永远都是错的。没意思,活着真没意思。
4月26日,雨。今天晚上我值班打扫卫生的时候,无意间在厕所的尽头看到了一位长发女人,她望向窗外,一动不动,应声也不回。当我准备靠近的时候,楼上传来了凄惨的尖叫声。我吓得跑了出去。等我再回厕所的时候,那个女人不见了。
5月14日,阴。最近感觉学校越来越不对劲了,总是发生一些诡异的事情。我好害怕。不要不要,不要靠近我,快走开……
5月30日,453299是真相,而79711也是真相。”
日记写到6月份就空白了。我看了以后,一头雾水。但总体来说,学校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于是我拿起日记本进行接下来的调查。看了一眼手表,我们进学校大概有15分钟左右了,我在403教室的门口发现了一部苹果手机。
屏幕上显示一张图片(如图所示),于是我输了“1042”,密码错误,请60分钟后再重试。
“不对吗?那密码是多少?”
突然,从楼下传来了尖叫声……
根据文章内容,最有可能推出以下哪种结论?
新的法律规定,由政府资助的高校研究成果的专利将归学校所有。京华大学的管理者计划卖掉他们所有的专利给企业,以此来获得资金,改善该校的本科生的教学条件。
以下哪项为真,将对学校管理者计划的可行性构成严重质疑?
规则怪谈(五)(本题难度一星)
逃亡
考完试后,k和室友们会合,与他们交换线索。然而都是一些奇怪的线索。
123467有一个数字跑掉了
从前有三兄弟站成一排,中间的兄弟死掉了,老大笑哈哈,中间的兄弟不高兴,就杀死了老大,另一个兄弟逃走了。
看看月亮,狼群会放松警惕
今天是我来到这个学校的第四天,我和室友准备逃离这里,学校已经被规则所支配。根据这些信息,某个时间段k和他的室友出了校门,他们并没有被规则杀死,,迎面而来的是三辆即将发车的公交车,编号从左到右的编号分别为16,17,18。
k:都到这一步了,得赌一把。
不幸的是,他们失败了。
翌日,几名警察接到报案来到交通事故现场,检查尸体时,不意间看到远处,看到的只是一片废墟。
问:应什么时候出校门?上哪辆公交车?
刚刚开学一个多星期,一名正在参加军训的大学生就将一大包衣服和七双袜子打包寄回家,让家人帮着洗,然后再寄回来。这则消息毫无悬念地引发了舆论的一阵喧哗。与以往类似的事情一样,痛心疾首者铺天盖地,上纲上线痛批中国教育的也不在少数。中国的校园总能不断地制造类似的奇闻异事。高考和入学前后是集中爆发和展示期。年复一年,学校、孩子和家长似乎被符号化:学校一定是僵化冷漠且糟蹋人的,学生一定是娇生惯养未来要“垮掉”的,而家长多半是无原则的一味溺爱的。这样的符号化思维大大简化了中国社会以及中国教育的复杂性。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一个人真正的“精神饥饿感”应该从中小学时期开始培养。现阶段我国亟须在学校教育阶段“拯救阅读”,尤其是儿童阅读。“阅读是消灭无知、消灭贫穷、消灭绝望的武器。”一个民族精神境界的高下取决于阅读的水平;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而没有阅读的“学习”只能称作“训练”。
对这段话主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学校是传播知识的主渠道,却不是唯一的渠道。学习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在实践中学习也很重要。没有一个科学家的知识是完全从学校学来的,也没有一个科学家的知识完全是从书本学来的。
上述材料所要说明的主旨是?
在当前单一的评价体系中,学校很难认识到将学生分为“优生”“差生”这种做法所存在的问题,因为目前的评价体系,就是要把学生分出高低,学校的做法不过是顺应这种体系。很多时候,学校老师还认为只给学生发奖状、证书不够,因而以徽章等来强化学生对优生、差生的印象,而对于学校的做法,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也没有人认为有什么问题。
对学校将学生区分为“优生”“差生”这样的做法,作者的态度是?
宿舍惊魂
睡觉的时候千万不要半夜睁开眼!因为可能有个人,又或者不是人的东西,在你的床头默默的注视着你!
我叫陈短袖,是一名大学生。我和其他大学生一样,住在学校提供的宿舍。
我们寝室一共有六个人,分别是我,彪哥,华子,阿星,小黄,川川。
这是个夏天的傍晚,我早早的在食堂吃过饭后就自顾爬上了床,因为明天要早起,尽管小黄和彪哥还在嬉笑打闹,我也依然很快就睡着了。
我做了个梦,梦见了有人杀害了川川,我想看清楚凶手的脸,但却怎么也看不清……
忽然,我迷迷糊糊的感觉到有人在我床边,半睡半醒之间我看到好像是有一个人站在我的床前。
是有人起来上厕所了?
不对!我们宿舍是上床下桌,我睡觉的床铺离地面足足有两米高,我怎么可能躺着看到地面上的人?
我心脏猛的跳动了一下,睁眼一看,确实是个人!一个黑影的半个身子露出了我的床沿,仿佛正在在盯着我看!
我大脑一片空白,忽然,一道闪电穿过了阳台的窗户,一块矩形的光圈完整照亮了整个寝室,我清清楚楚的看到,那个黑影正是川川!
然而和往常不同,此时的川川脸色苍白,嘴角还带着诡异的笑容,手上好像还拿着什么东西,另一只手搭在了床头的栏杆上。
我已经做不到自主呼吸了,雷声大作,潮湿的空气弥漫在四周,闷热让我更加喘不过气来,但我的心几乎都快凉透了!
我想大喊,喉咙却发不出声音,在极度的恐惧以及大脑的缺氧之下,我直接晕了过去。
我是被手机闹铃吵醒的,猛的坐起来,我发现我浑身都因为汗水湿透了。
环顾整个寝室,只有小黄和彪哥在,而且好像正准备出门。
“川川呢?”我连忙问道。
小黄脸色铁青的说道:“死了,尸体刚刚被发现在我们宿舍旁边的湖里面,辅导员已经联系我们了。”
“什么?”我失声惊叫,“他昨晚没回来吗?”
“你在说什么啊,昨晚寝室就我们三个人啊,其他人都没回来!”彪哥回道。
那昨天半夜我看到的是谁?我如坠冰窟。
我连忙下床,因为我们寝室是在一楼,很快我们就到了湖边。
湖边已经被警察封锁了起来,初步判定川川的死亡时间是在昨晚十一点到十二点之间,死亡原因并不是溺水,而是后脑勺受到重击。
而根据彪哥和小黄的证词以及宿管阿姨九点半之前就锁宿舍楼的门,同一时间也没有回寝室的华子和阿星被列为第一批嫌疑人,但两人都一口咬定根本没见过川川。
我陷入了沉思。
以下说法最不可能的是哪几项?
1.有人说谎了
2.是川川的鬼魂回来找我了
3.是我害死了川川
4.害死川川的不止一个人
5.我搞错了一些事情
6.川川是在校外被杀害的
很多人觉得,只要孩子听力没问题,掌握母语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到了学龄阶段,则以为孩子的语言学习和教育交给学校和老师就可以了。事实上,认为学校能解决一切问题恐怕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家庭才是孩子语言能力形成的最初场所,也是最重要场所。在博纳德·斯波斯基语言实践、语言管理和语言意识的三维理论框架下,尤其是面对复杂的多语言环境,家长的语言意识显得异常重要。费什曼认为,家庭是母语代际传递、连接、使用和稳定的基础。已有研究显示,传承语或者双语能力的保持更多依赖家庭,而不是学校;而如果没有家庭支持,学校语言政策的效果也难以保证。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某年某国学校为教师提供培训的具体情况为:38%的公立学校有1%-25%的教师参加,18%的公立学校有26%-50%的教师参加,13%的公立学校有51%-75%的教师参加,30%的公立学校有76%甚至更多的教师参加了这样的培训。与此相对照,37%的农村学校有1%-25%的教师参加,20%的农村学校有26%-50%的教师参加,12%的农村学校有51%-75%的教师参加,29%的农村学校有76%甚至更多的教师参加。这说明,该国农村学校教师和城市,市郊以及城镇的学校教师接受培训的几率相当。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上述论证?
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曾提出这样的思考:我们培养出来的青年人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回报这所学校?是选择自己更好的生活,还是更好地为公众服务?150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仍然可以________当下。这位校长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在学校的纪念碑上,________选择后者的毕业生的名字。今天,在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作出了这样的人生抉择。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大学发展遇到的困难是可以理解的,如知识成倍增长,新学科不断出现,旧学科依然存在,学校的扩大趋势不可阻挡,因此大学变得更难管理,足以耗尽管理者的聪明才智,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大多数管理者是从教育者中挑选出来的,由于缺乏管理方面的训练,很可能陷入可悲的境地,他们因学术经历而被任命,之后却再没有时间来思考学术问题,学校的扩大要求他们不遗余力地寻求资金等各种支持发展的资源,他们在为保持发展自己的研究中心而奋斗时,也越来越深地卷入了筹集资金和事务的苦役。
这一段文字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的融合,衍生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和学校围墙。六年来,中国慕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实践中总在向一个共识靠近,那就是高等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的主要供给者,知识创新的主要推动者,要回应时代需求,就必须创新发展,把慕课建设作为加快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的战略先手棋,推进这场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课堂革命向纵深发展。这就意味着,慕课的建设与发展必然离不开高校的参与和支持、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协力。
这段文字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