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有一相国的小姐,才貌双全,爱才不爱财,决心要嫁给一位才子,于是出了一个对子,只要能对出来,就嫁给那个人。
对子是: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清风明月照古寺
一晃过去了三年,终于有位姓林的英俊书生进京赶考。看到上联,觉得很有趣,就做出了下联:()
你们觉得是什么呢?
提示:(合字对)
选格式最适合的那个
郭昆深夜驾车走在盘山公路,途中车子出故障抛锚。郭昆打不通报警电话,只得下车,看见山下有一条道路径直通向有灯火的地方,可能是一个小山村,于是决定步行走山路,去那个有灯光的地方借宿一夜。
刚到山路口,就碰到一个人高马大的彪形大汉,拦住郭昆不让他过去。大汉说:“我有一上联,你须对出下联,方可上路,不然就请回你的车上过夜。”
郭昆身形瘦小,不敢跟大汉争辩,只好问道:“好吧,你的上联是?”
大汉给出了他的上联:“雨夜空山万骨枯”。
郭昆是个工科生,对文史涉猎甚少,苦思冥想半天也想不出下联,无奈只好转身折返,在故障车上猫了一夜。
翌日天明,郭昆得到路过司机的帮助,坐顺风车到了目的地——三途市。他本来是要去三途市参加一个高中同学的婚礼的。
在婚宴上,郭昆将自己在山中的所见所闻跟老同学们说了。知道内情的老同学顿时大呼惊险:“阿昆啊,你差点就把命丢了你造不造?那条山路是月桂山有名的‘阴鬼路’,路的尽头是断崖,断崖下面是万丈深渊!要是没人拦你,你走到路的尽头,那你可就完了!”
郭昆听罢,脸色顿时一阵苍白。也对哦,当时他车子抛锚时都已经快午夜十二点了,山下怎么还会有灯火通明的地方呢?
就在这时,一个爱好对联的老同学借着酒劲,说道:“好啦,别聊这么不愉快的话题啦~咱们玩个对对联的游戏好不好?我说上联,你们谁能对出下联,我就发微信红包给谁~”
那个老同学说出了他的上联:“()”
语文水平一向不怎么样的郭昆,竟不假思索地对出了下联:“雨夜空山万骨枯”。
老同学也没想到郭昆对得这么快:“你这个……也不能说不工整,我这就给你发红包……”
——————————————————————————
括号里应该填什么?请从选项里选出最合适的上联。
清初,南方有个主事官,他经常喜欢讥讽评论朝政是非,抨击时弊,得罪了当地一些有钱有势的官家豪门。
一天,一个御史官来到此地查察,那些绅士豪门伺机对主事官恶意攻击,御史只听一面之词,便出了个下联来讽刺他:说人之人被说人之人说,人人被说,不如不说。并请他对上联。
主事不甘示弱,争锋相对的对出上联,让御史瞠目结舌,拂袖而走。
问:上联是?
我现在分享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为“中国人为什么叫日本人鬼子”给了答案。题目非常简单,就是选择恰当的词句填充下联中的空缺。我主要是想让大家好好欣赏一下这个故事。
甲午海战之前,清政府派李鸿章出使日本,在谈判结束之后,双方举行联合的记者会,日本人这个时候已经是骄傲到了极点,不仅想在武力上让大清国臣服,而且在文化上也是要让清政府自愧不如。在记者都到齐之后,日方提了一个风牛马不相及的问题:“我们日本有一上联,非常简单,可是我们都对不出来,所以只能求文化深厚的清国来对了。”这在当时来看真的是新鲜事儿了,记者们也都准备来看一场好戏。日本人亮出白绢上书写的上联,上联是这么写的:“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
其实这个上联就是日本人在向中国示威呢,上联的意思就是说,日本兵强马壮,驾驭的是奇异的千里马,大王就有八个,而且他们有谋略。示之以文德,陈之于武功,日本“单戈独战”可踏平中国。
而当全场人都为清国捏一把汗的时候,李鸿章决定自己来回复,先要求日方为自己磨好墨,然后在铺上白绢,这才开始写:“倭人委,袭龙衣,()()()(),()()(),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记者看到之后,个个拍手称奇。
这件事儿很快就在中国传开,很快人们称呼日本再也不用什么倭寇来称呼了,而是决定用“鬼子”来替代。
诗人苏轼与其好友高僧佛印曾有过这么一段有趣的故事:一日,佛印做了鱼,刚想吃,正巧碰到东坡来访,就顺手将鱼藏入旁边的“磬”中,谁知东坡在窗外看见了,于是假装不知,到了屋内就问佛印:“我今天看见一个上联,但怎么也对不出下联,现在十分苦恼”佛印心里奇怪,这大文豪怎么会对不出来呢?于是让苏东坡说说看,究竟是什么联,东坡开口道:“这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更加奇怪了,这上联不就是普通人家门口的对联吗?于是他将下联说了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苏东坡听完后笑了:“既然有鱼,为何不拿出来同享?”佛印这才明白,也只好拿出藏在磬里的鱼。请问,下联是什么?
宋时,有个孩子名叫赖其尚,聪颖过人,小小年纪就会吟诗作对,远近闻名。赖其尚9岁那年,有一州官慕名前往试探。
州官找到正在玩耍的小赖,对他说:“听说你小小年纪就会吟诗作对,今天我要考你一下如何?”赖其尚有礼貌地说:“请大人出题!”
州官思索一下,吟出上联:新姜哪有老姜辣;
语音刚咯,小赖从容回了下联:老笋哪有新笋尖。
州官一听,吃了一惊,原想通过出上联来个下马威,谁料反被占了上风,也证实了这孩子智力超常,但还不死心,于是再出一上联:
剃刀虽利,难伐千年树木;
这上联的口气虽然缓和一些,但仍然有轻视的含意。赖其尚并不介意,沉思一会答道:
灯火本微,()()()()()()。
州官听后,击掌叫好,连声说:“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才学,难得!微微灯火,可以燎原,往后你必成大器啊!”
传说有一次祝枝山在游历五台山时碰见了一个叫徐子建的师爷。这位师爷自命不凡,傲气十足,夸口说没有能难住他的对子。这回相遇,他提出要和祝枝山比对子。
祝枝山问:“谁出?谁对?”“当然是你出,我对喽!”师爷满不在乎地说。
祝枝山微微一笑,说出上联:
三塔寺前三座塔
徐子建一听:就这个呀,有什么难的?张口对出:
()()()()()()()
师爷正催促出个新对子时,祝枝山说:“还没完,我能加字。”徐子建脱口而出:“这有什么?我也能添字。”祝枝山继续说:
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徐子建听罢,一琢磨:“这么加字……这……”他说不下去了。祝枝山说了句:“你‘抬’不动了吧?”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有一次,唐伯虎外出闲游,到了石湖边上一个美若仙境的乡村,看见一个中年妇人一面打扫乱柴,一面大叫她的小叔子,说:“快来帮我捆柴,我好搬回家去。”小叔子听到立即帮嫂子把柴捆了。唐伯虎见这情景,于是得一上联:
嫂扫乱柴呼叔束
这上联很奇特,“嫂”与“扫”,“叔”和“束”都是音同而义不同。唐伯虎一时也想不出下联来,只好边走路边思索。
不知不觉间来到另一个村子,他见一个妇女挑着一担水,由于扁担没有扎严实,水桶咕咚掉地上了,摔散了。妇女忙叫她的小姑拿去箍紧,小姑笑着说:“不要慌,我来把它箍紧!”
唐伯虎见了此种情状,立即来了灵感,于是对出了下联:
()()破桶令()()
唐伯虎就是这样善于用不同寻常的对联来描述有趣的日常生活。
清代仪征十二圩是两淮食盐集散地,盐霸王贵乐、王子安父子对盐商敲诈勒索,拥有百万家财,命人题对联于门,并将他们的名字末字嵌于上下联之首,以示荣耀。
上联:乐岁同登,闻名八方四野
下联:安澜普庆,荣誉百代千秋
人们向阮元介绍此联,并请他设法对付,以解其恨。阮元叫来人将上下联各改动一字,三天后,王家门联便成为如下联
上联:乐岁同登,()()八方四野
下联:安澜普庆,()()百代千秋
你知道阮元改动后,变成了哪两个词吗?
清代有位才子林召棠,是广东吴川县人,他的父亲对他管教很严。一次,有人告诉他父亲,说他在女孩子面前很不规矩,希望家中能多加管教,免得出现很失身份的事。他父亲听了很生气,让人把召棠叫来,想好好训斥一通。召棠进来以后,他父亲又想:事情还没有证实,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于是,出了一个上联,进行试探,让儿子来对。这上联是:
奴手是拏,切莫乱拏奴手
林召棠猜到有人诬告自己,父亲进行“调查”,正是给自己辩诬的机会,于是,对以下联。
父亲巧拆拏字,林召棠的下联拆了哪个字呢?
明朝时候,南京金水河是人们游玩的好地方。春天一到,河岸上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吸引了好多男女老少上这儿来观景、钓鱼。
这天,文人胡子祺[qí]带着八岁的解缙来这儿玩。胡子祺知道解缙聪 明伶俐,就让他对对子。胡子祺出了这么一个上联:
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
解缙是怎么对的呢?他看着游人里边,有好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妇女,就对了个下句:
()()()()()()(),玉簪花插玉人头。
解缙也是复字对,连着用了四个“玉”字,跟上联的四个“金”字对 得又准又好,意思也不错。真不简单。
有一天,朱元璋穿着便衣进了一家小酒店。他看靠犄角上坐着个年轻人,一身读书人的打扮,旁边还有个空座儿。朱元璋就挤了过去,坐在了书生对 面,又叫来了酒菜,就跟这个书生一边喝一边聊。朱元璋问他:“你是什么 地方人呐?”书生回答说:“重庆人。”朱元璋眼珠一转,想了个上联,就对书生说:“我有个上联,你能对个下联吗?我这个上联是——
千里为重[chóng],重山重水重庆府;”——
朱元璋的上联想得挺巧妙,前半句“千里为重”,把“千”和“里”两个字上下摞[luò]到一块,不正好是一个“重”字吗?这就叫“千里为重”。后 半句,说的正是书生的家乡。“重”[chóng]有“多”的意思,四川重庆多山 多水,这就叫“重山重水重庆府。”
再说这个书生,眼瞅着朱元璋,心里就嘀咕开了:对面这位客人虽说穿着一身老百姓的衣服,可他说话、举动却有点不一般。书生又听说过,皇上 常派人在下边转,变着法儿整治人。这个书生就多了个心眼儿,不管这位是 干什么的,捡好听的说!他想了想,就对了这么一个下联:
“一人成大,()()()()()()()。”
朱元璋听了,心里别提多痛快了,可表面还装得跟没事人似的,又喝了
两口酒就走了。不一会儿,就从门外闯进一伙儿差役,上来对书生说:“别喝了,跟我们走。”满屋的顾客一看这阵势,全溜了。书生心里也“怦怦” 乱跳,不知出了什么事。原来,这伙人是朱元璋派来的,要在皇宫里见见这 位书生。
朱元璋见到了书生,笑呵呵地夸奖了他半天,还让人拿出好些钱赏给他。
北宋神宗时候,北方的辽国派来了一个使臣。神宗就派大学士苏轼[号东坡]去接待他。这位辽国使臣有点学问,他早就听说苏东坡是位大名鼎鼎 的文学家。这回见了面,就想考考苏东坡。
使臣客气了几句,就对苏东坡说:“我有一联儿,请先生对个下句。我的上联是——
三光日月星;”
这会儿,辽使把这个难题出给苏东坡了。
旁边陪着的几个宋朝官员,一听这个上联,直皱眉头,都挺替苏东坡着急,可别对不上来呀:苏东坡稍微想了一下,笑了笑说:
“()()()()()。”
在座的宋朝官员一听,脸上都露出了笑容,一个劲儿地点头。那位辽国使臣马上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向苏东坡一抱拳[古人行礼的姿势],连声说: “佩服,实在佩服。”
天心子与时明园这才明白此间的事,对那两人说了声“谢谢”,心中正想说告辞时,另一人又说道:“道长,不瞒您说,我家楼主为了不得罪江南文人,故除了有邀帖的贵客外,我家楼主还另出了一条迷题和一道上联,若能猜出谜题或对出下联者,便可登楼参加今晚的宴会。”
时明园一听谜题对联,可来劲了,急切的问道:“什么谜题?什么上联?快些说来听听。”天心子不禁在一旁微笑。
那人故弄玄虚的笑笑,清了清嗓子才说道:“那上联便是‘新月一钩云脚下’,我家少爷说了,这谜题便在上下两联中。”
时明园“哦”了一声,望了望天心子,见他似是已胸有成竹,微笑着望着自己,知他又在考究自己,好胜心一起,踱着步子思索起来。
那两人见又难一人,顿时意气风发起来,时明园刚踱了一个圈,抬头望他两人,灵机一触,笑道:“有了,有了。”便伸过头去,在那两人耳边轻声吟道:“残花两瓣马蹄前。”转头对天心子哈哈一笑,兴冲冲的进楼去了。
天心子见状,不由的老怀大慰,伸出手指在那两人手中写了个“__”字,也缓步走入楼内,独剩门前众人于目瞪口呆中。须怪不得他们,这一日大半天来,没一人能猜出这谜底来,如今见这一老一少飘然而入,天心子且不说,时明园分明还是个大小伙子,却也如此才学,其中的惊叹不言而喻了。
请问“__”应填什么字?
对联故事:
从前,广州忠爱路(今中山四路)有座茶楼。店老板是个很通文墨的前清秀才。为了招徕顾客,他想了两个主意。一个是给茶楼起个好名字“妙奇香”。一见这名字,人们就会觉得茶香奇妙,口舌生津,便要登楼一饮为快。另一个是在楼上茶座对面,贴一句上联,征求顾客续对。上联是: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上联挂出以后,文人雅士们争相来此地饮茶、续对,可是他们挖空心思,也没有人能对上。茶楼生意挺红火,就是下联没有着落。说话间,两个月过去了。有个乡下人,进城来想混口饭吃 。此人原是个教书先生 。这行业,虽是劳心者,也苦不堪言 。他便改行做体力活 ,种瓜点豆,卖点鲜菜,也总是不顺心。这天,也走到茶楼这儿解解闷儿。听人说,有个对子两个月了都对不上来,他好奇地一看 ,笑道:“我还以为是绝对呢!这有何难。”说罢,坐了下来,也不管店小二和周围食客的白眼,让店小二“拿壶酒来”,又要了四个菜,自斟自饮三杯,命小二纸墨侍候。只见他挥笔对出了下联。你知道他是怎么对的吗?
对联故事:有位老石匠,每当修完一座桥时,都写出一条上联,请过桥人对下联。有一次,他又修完一座桥,并出了一个上联,向过桥人求对。这时,一个秀才走过来对石匠说:“你一个石匠,也敢舞文弄墨?”石匠笑答 :“岂敢,岂敢!老汉不过是忙中取乐 。”秀才说 :“既然如此,你就出上联吧 !”石匠脱口而出:
开大山砌小石修拱桥铺平路通南通北
这上联中,有“大小、拱平、南北”三对反义词,秀才听后,抓耳挠腮,苦思苦索半天也想不出下联。突然,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来一个扛竹子的篾匠对秀才说 :“你对不上,我来试试 。”说罢,开口念出下联。围观人听了,赞不绝口。老石匠上前对蔑匠说 :“老哥,还是你行 !”你知道篾匠的下联是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