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清以來,大眾對於國史最熟悉的段落,大概是「三國」,這主要得力於羅貫中所寫的史傳文學《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據實指陳,非屬臆造」,但題材取捨、人物描寫、故事演繹則廣納傳說和野史素材,並藉助藝術虛構。在受眾那裡,《三國演義》經常被當作三國信史,故清代史家章學誠稱其「七分實事,三分虛構,以至觀者往往為之惑亂」。這種「惑亂」,就是信史與史傳文學兩者間的矛盾性給讀者帶來的困惑。「文」與「史」固然不可分家,但又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取代。一旦以「文」代「史」,便會導致「惑亂」。
這段文字主要說的是?
反對中小學生閱讀《三國演義》,是一種杞人憂天的行為。這種家長式的焦慮非常可笑,就像勸阻孩子不要碰一塊蛋糕一樣,沒有別的辦法,只好說那塊蛋糕裡面長滿了毒素。而事實證明,已經有無數人在吃過那塊「蛋糕」之後是安然無恙的,再用誇張的辭彙去形容它的不堪就是說謊了。
這段話主要支持了這樣一個觀點,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