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不僅能文善詩,而且還精通醫理,他曾經就以對對子的方式,治癒了頑疾。
某天,和施耐庵比鄰而居的顧員外來到他家,說兒子顧斐這些天卧床不起,想請施耐庵前往診視。施耐庵慨然應允,來到顧家后,只見顧公子年約二十,可是卻面色萎黃,精神恍惚,脈象細澀而無力,看樣子病得不輕。施耐庵便耐心地詢問病情,而病者卻閉目答非所問,口中只喃喃地念道:「此木為柴山山出。」施耐庵聽后,心中頗覺奇怪,這分明是個上聯嘛,難道公子只是苦於無對,方才……於是他便對顧公子說道:「有對了!」顧公子悠然睜開雙眼,只聽施耐庵對道:「因火成煙夕夕多。」這分明是副絕對,顧公子一下子精神大振,竟坐起來喜道:「請問先生,『山石岩前古木枯』,可有下對?」施耐庵略加思索,然後答道:「口口口口口口口。」
顧公子聽罷,竟忘了自己還在病中,他一邊下床,一邊吩咐小童招待施耐庵。此時施耐庵心中已是明了,他悄悄問顧斐:「敢問公子,是否有意中人出聯相難?」顧公子兩頰一紅,不好意思地點點頭,原來顧斐正是因為思慮過度而引發心病,此時心中塊壘一解,「病」自然也就好了大半了。
請填出上述兩副下聯。
明朝馮夢龍著的《古今譚概》中講了這麼個故事:有個叫丘浚[jùn]的 人,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靠給別人干點活兒來養活小丘浚。母親認識不少字,就教丘浚讀書識字。可家裡這麼窮,那兒有多少書可讀呀?丘 浚就跑到幾十裡外去找人借書讀。
有一天,丘浚聽說附近廟裡有個叫釋珊[shìshān]的和尚有點兒學問,就去廟裡見他。進到廟裡,釋珊看丘浚是個窮小子,就待搭不理的。丘浚窩 了一肚子火,剛想走,一個小和尚進來說,有個將軍的兒子來見。釋珊一聽, 連忙跑出門外,下台階去迎接這位公子,還點頭哈腰的一個勁兒地賠笑臉兒。公子走了以後,丘浚走過來問釋珊:「剛才您對這位公子連跑帶顛地迎接,可對我連站起來都不肯,這是什麼理兒?」 和尚一聽「哼」了一聲,就用經書上的說法回答了一句:
「接是不接,不接是接。」
丘浚一聽,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他眨了眨眼,有了主意,一手抓起和尚 面前敲木魚的小槌兒,朝釋珊的光腦袋上就是幾下子,一邊敲一邊還說:
「()是不(),不()是()。」
丘浚打了和尚幾下,把小木槌兒一扔,哈哈大笑著跑了。釋珊干瞪著眼,坐在那兒揉著腦袋上的青包兒。
()里填哪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