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有专家提议将每年的2月1日、3月1日、4月1日、9月1日、11月1日、12月1日6天中的3天确定为“传统文化宣传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日期必须考虑以下条件:
(1)若选择2月1日,则选择9月1日但不选12月1日;
(2)若3月1日、4月1日至少选择其一,则不选11月1日。
以下哪项选定的日期与上述条件一致?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过去经历过一个否定的过程,将其置于流行文化的反面,但从来没有“无根”的流行文化。所谓流行文化,也不过是在对现代流行元素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与扬弃基础之上所形成的,特别是在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需要厘清的一点是,传统文化在今天所遭遇的压力,并不是文化本身的危机,而主要是传播形式上的困境。立足这一点,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将之与流行文化元素和新技术相嫁接,就成为当下发展、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国学”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之所以能够形成热潮,原因还在于历史对于80年代“文化批判”之矫枉过正倾向的一种修正和制衡。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清醒地看到,将中国现实中一切丑恶现象都与传统文化挂起钩来,是对传统文化的莫大误解;传统文化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不但不可以否定,而且是应当大力弘扬的。
下列关于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选项是?
近年来,荒唐滑稽的文化闹剧时有所闻。有的地方,在举行某种群众性的活动时,全体着所谓的““汉服””,就让人哭笑不得。在今天复活古代的服饰,就算是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把弘扬传统文化理解成古代服装,一齐行跪拜礼,这就________让人哭笑不得,________令人欲哭无泪了。凡此种种,都是________的典型表现。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透过中华文化发展史,不难发现,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演进过程中,虽历经劫难,但每次都能发扬光大、传承至今。
②根据英国著名学者汤因比的著述,人类文明史上曾经存在26个文明形态。
③可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关键就在于其中蕴含着能够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④这种稳定与新生的辩证统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⑤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深藏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之中,具有相对恒久的稳定性,并且能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出新的光彩。
⑥其他古老文明或中断或湮灭,唯有中华文化体系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出现了儒教等传统文化________的动向。部分官员也________传统文化,把孔子的一些思想作为指导理论。国外媒体认为,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开始追求心灵的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汪曾祺曾说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它是和内在的思想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在他看来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语文课学的是语言,但语言不是空壳,而是要承载各种各样的思想、哲学、伦理、道德的。怎么做人,如何对待父母兄弟姐妹,如何对待朋友,如何对待民族、国家和自己的劳动等,这些在语文课里是与语言并存的。从这个意义来讲,语文教育必须吸收和继承传统文化,而诗歌无疑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凡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就不能有丝毫的改变,必须在当代____地得到传承。这种认识或许有助于____传统文化的经典性,但这也决定了传统文化只能被小众欣赏。这名为保护传统,实则____了传统与现实,终将使得传统文化被历史尘埃所湮没。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1.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传统文化与当代人的距离正在拉大。
2.恢复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地盖几座仿古建筑,或穿上汉服、行几个跪拜之礼就足矣。
3.从历史角度来看,琴棋书画,诗香茶花都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是生活美学、生命态度与生活方式构筑而成的有机整体。
4.因此,传统文化只有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才能重新焕发,其复兴才有意义。
问:这四句话文字意在强调?
在文字还不普及的时代,民间故事承担了培养人生观、道德观、伦理观的职能,听故事是人们学习传统文化、自然知识、人生哲学等的重要渠道。然而,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接受习惯和审美趣味。当下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了解,更多的是通过影视作品、网络小说、电子游戏等途径,年轻人对传统民间故事中的一些经典形象越来越陌生,不少专家学者表示,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刻不容缓。
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滋养和作用,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因此,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应当成为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以下最能够支持上述主张的一项是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究竟应该怎样看待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否将先进的科学知识、科学理念与传统文化知识融入素质教育中去?__________。
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