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座佛光寺,寺內有座寶塔,塔頂有一顆閃閃發光的佛珠,寺廟內因此而得名。
一年中秋節晚上,老和尚外出化緣,留下兩徒弟看守寺院。
過了半個月,老和尚回來,發現佛珠不見了,便詢問兩個徒弟。大徒弟說:「昨晚我來上廁所,借著月光,看見師弟爬上寶塔偷走了佛珠。」小徒弟爭辯道:「我整夜都在禪房裡,沒出過來。佛珠不是我偷的,我記得自從師傅走後,佛珠就沒發光過。」 老和尚聽完兩個徒弟的話,立即明白了是誰偷走了佛珠。 你知道是誰嗎?
有一天,老和尚讓小和尚將A桶的水挑到B桶去,可是小和尚卻想下山玩,不願意挑水,老和尚便說:"如果你能夠根據我的提示算出A桶中有多少升水,我便許你下山去玩。」
小和尚欣然接受。
老和尚說道:「在你面前有五個小水桶,它們分別可以裝1、2、3、4、5升水。如果你每次用其中兩個桶去挑水,那麼恰好可以挑6次;如果你用三個桶去挑水,那麼恰好可以挑4次;如果你用四個桶去挑水,那麼恰好可以挑2次。那麼,A桶中一共有多少升水?」
聰明的你能想出答案嗎?
明朝馮夢龍著的《古今譚概》中講了這麼個故事:有個叫丘浚[jùn]的 人,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靠給別人干點活兒來養活小丘浚。母親認識不少字,就教丘浚讀書識字。可家裡這麼窮,那兒有多少書可讀呀?丘 浚就跑到幾十裡外去找人借書讀。
有一天,丘浚聽說附近廟裡有個叫釋珊[shìshān]的和尚有點兒學問,就去廟裡見他。進到廟裡,釋珊看丘浚是個窮小子,就待搭不理的。丘浚窩 了一肚子火,剛想走,一個小和尚進來說,有個將軍的兒子來見。釋珊一聽, 連忙跑出門外,下台階去迎接這位公子,還點頭哈腰的一個勁兒地賠笑臉兒。公子走了以後,丘浚走過來問釋珊:「剛才您對這位公子連跑帶顛地迎接,可對我連站起來都不肯,這是什麼理兒?」 和尚一聽「哼」了一聲,就用經書上的說法回答了一句:
「接是不接,不接是接。」
丘浚一聽,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他眨了眨眼,有了主意,一手抓起和尚 面前敲木魚的小槌兒,朝釋珊的光腦袋上就是幾下子,一邊敲一邊還說:
「()是不(),不()是()。」
丘浚打了和尚幾下,把小木槌兒一扔,哈哈大笑著跑了。釋珊干瞪著眼,坐在那兒揉著腦袋上的青包兒。
()里填哪個字?
有一天,李調元來到川東的一座山上,廟中長老素聞李調元之名,趕緊親自前來接待。長老和尚也很好客,領著李調元山前山後、廟裡廟外,看了一個盡情盡興。並把他請入方丈室中,辦了一席很豐盛的素宴款待他。席上,李調元見長老和尚幾次欲言又止,料定他還有事相求,就主動問他。長老和尚這才說出原委。 原來,這座寺廟中有幅畫,是這位長老的師傅畫的,畫的是三兩枝出水的荷花。當時正逢江南地才子唐伯虎遊玩到此,老和尚就請他在畫上題字留墨,唐伯虎也毫不推辭,懸腕展臂,龍飛鳳舞寫下幾個大字: 「畫上荷花和尚畫」 當時的長老和尚剛要提問,唐伯虎就說:「我走之後,若有人能對出此對的下聯,此人必是當今奇才!」說完甩筆而去。可多少年過去了,一直找不到有人能對得出下聯來。 李調元聽長老和尚怎麼一說,興趣陡增,馬上要長老和尚把畫給他看,果然畫妙字絕,地道的唐伯虎真跡。他望著這個對子一尋思,才發現其中的妙處。原來,這句七字對,無論正念反讀音都一樣,難怪唐伯虎要出此大言。 李調元對畫沉思片刻,微微一笑,向長老和尚說:「大和尚,請借墨硯一用!」長老和尚將大號提筆一支捧到李調元面前說:「請大人錦上添花!」只見李調元提筆在手,略一沉思,便緊靠唐伯虎對聯之旁,寫下一聯: 「()()()()()()()」 從此,這幅畫就作為這座寺廟的鎮寺之寶,掛在這個方丈室中了。請問李調元對的下聯是什麼?
劉基又叫劉伯溫,是朱元璋的軍師。他是有名的「智多星」,幫著朱元璋出了好多主意,滅了元朝,建立了明王朝。劉伯溫還是有名的文學家,文 章寫得特別好。可這位大學問家也有被憋[biē]住的時候。
這一天,劉伯溫從老家探親回來,要到京城去見明太祖。半道上,他坐在船里,給朱元璋寫奏章。可寫到半截兒,寫不下去了。這會兒,就聽岸上 有人喊:「請船停停,請船停停——」原來,岸上有個和尚想要搭船。劉伯 溫讓船靠了岸,把和尚接了上來。
和尚來到艙里,看到劉伯溫悶悶不樂,皺著眉頭,好像有什麼心事。他就問,「大人,您是不是碰上了什麼煩心的事?」
劉伯溫就實話實說了:「我正給皇上寫一份奏章,寫到
'蹉跎歲月,五旬有三』 這句下邊的對句怎麼也寫不出來了。」 和尚聽了,隨口就說:「大人,對句不如寫上
'補報朝廷,()()()()』。」
劉基聽了,吃了一驚說:「師父真是高才。」
劉基就留和尚在船上住了好幾天,倆人還挺談得來。快到京城了,劉基打算讓他去見見明太祖,可和尚說什麼也不去,跟劉基告別下船去了。
從前,有個和尚看到很多讀書人應考成功,中了舉人、進士甚至狀元,他羨慕不已,於是自己也想去應考試試身手。一次秋闈,他來應考,主考官出上聯:
孔夫子三千弟子下場去
和尚答:
()()()()()()()上西天
主考官點點頭,認為還可以。又出一聯:
子曰:克己復禮;
和尚想了想,回答說:
佛道:回頭是岸。
主考官一聽,心裡有點火,抓起驚堂木一拍,喝道:
旗鼓!
和尚用手做了一個敲的姿勢,高聲答道:
木魚!
主考官再也忍不住了,佛手起身道:
豈有此理! 豈有此理!
和尚以為考試完畢,連忙合掌道: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主考官一看,和尚還站在那裡,轉身大喝道:
快滾!快滾!
和尚不知是什麽意思,以為還要對對,忙說:
善哉!善哉!
【蘇東坡 和尚】
蘇東坡與一寺院的老和尚是多年好友,
一日,蘇東坡派遣僕人去找老和尚...
那個僕人記性極差,
老和尚問僕人有何事,
僕人搔搔頭說似乎是來拿東西的;
老和尚再問僕人要拿什麼東西,
僕人又搔了搔頭,搖頭說主人沒交代;
老和尚看僕人頭戴草帽,腳穿木屐,獃獃的站在寺門口,
笑了笑說:『我知道了。』
然後拿出一包東西交給僕人帶回,
請問,你知道蘇東坡到底派僕人去跟老和尚拿什麼東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