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參與」是一種有計劃的行動。它通過政府部門與公眾之間雙向交流,使公民能參加行政決策過程並且防止和化解公民和政府機構與開發單位之間、公民與公民之間的衝突。
下列選項與上述定義最不符合的是:
A、某市宣傳部發麵倡議書,號召全體市民「綠色出行」,十萬人回應支持
B、居民多次向某市人大投訴規劃局違規審批項目,該項目在實施前被叫停
一個重公德、講衛生、有禮貌的文明社會或文明城市,並不是靠「五講四美」的群眾運動或制定諸如吐痰罰款等措施所能建立起來的。倘使每個公民沒有發自內心的需要,認為講公德和自己的利益休戚相關,倘使沒有這種公民意識的自覺,那麼,無論依靠多麼嚴厲的強制手段,也是無濟於事的。
對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準確的是?
在國外,很多遺傳、傳染類疾病屬於公民隱私範疇。而在我國,有些機構隨意披露公民這些隱私的現象還相當普遍,法律對此還缺乏相關的規定和有效的保護,導致這些隱私被披露后無法獲得司法救濟。
通過這段話,作者想表達的是?
科學素質是公民實現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社會基礎。目前我國公民科學素質還不能滿足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研究表明,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30多個發達國家,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最低都在以上,我國僅為6.2%。雖然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提高很快,但發展不平衡,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仍然很大,特別是我國科普方面的公共服務很不均衡,農民、城鎮新居民、邊遠和少數民族地區群眾獲得服務的機會明顯偏少。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