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丙、丁四位高中学生利用暑期参加了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只有一人因成绩较为突出受到了学校领导的表扬。
甲说:“受表扬者在乙、丙、丁三人之中。”
乙说:“我做的还不够好,是丙受到了表扬。”
丙说:“甲、乙两人之中有一人受到了表扬。”
丁说:“乙说的是事实。”
经过调查核实,四人中有两人说的是真话,另外两人说的是假话,由此可以判断受表扬者是
诈骗罪: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可以构成诈骗罪的是?
A.甲假装在商场购买西装,售货员乙让其试穿,甲穿上西装后声称去照镜子,趁乙接待其他顾客之际偷偷溜走。
B.某加油站负责人通过在计价器上动手脚,使得实际加油量少于机器显示数量,据此获取大笔收益。
C.某甲在低价出售其别墅时隐瞒其中曾发生凶杀案的事实,致某乙因不知情而购买。
D.某售楼小姐甲向客户乙推销地铁口的楼盘,称楼盘的升值空间很大,乙购房后两个月,房价大跌,致乙遭受惨重损失。
事实1:电视广告变得越来越没有效,电视观众能回忆起来的在电视上做促销的品牌名字的比例在慢慢降低。
事实2:电视观众回忆起在一段连续的商业广告中播放的第一个或最后一个广告的情况要比他们回忆起中间某一地方播放的广告的情况好得多。
下列选项中,如果哪项正确,事实2将很可能为事实1做出一个解释?
真实的历史事实及其史料依据,是历史叙事的基本要素。历史学的任务不仅是考证历史事实,还应该完整地还原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的面貌。为此,历史研究者需要把各种历史事实加以联结和组合。而主张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的学者认为,历史研究者可以在不违反学科规范的前提下,对历史事实进行不同的联结和组合。而这些不同的联结和组合,会形成不同的人物、事件或者过程的历史面貌。
依据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的学者观点,历史描写?
所谓历史,通俗地讲就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如果从时间尺度来讲,历史是增加了时间尺度标记的现实。而所谓现实,就是正在发生的事实,因此,也可以说从时间尺度讲是标度为零的史实。实际上,如果从时间轴来看,作为时间零标度的现实一直是在持续变动的。这种变动使得时间尺度轴上的绝大多数事实,都飞快地成为历史,只是其所具有的时间刻度是不同的。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甲乙丙丁分别来自美国、英国、荷兰和瑞典。在问到他们各自国籍时,甲说:“乙不是美国人。”乙说:“丙是瑞典人。”丙说:“丁不是荷兰人。”丁说:“甲、乙、 丙三人中有一个人是瑞典人。而且只有这个人说的是事实。”
如果丁说的是实话,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有关发展的早期文献几乎都认定,发展中国家由于贫穷无力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这一论断,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在普及社会医疗保险方面无所作为的理由。时至今日,在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占人口大多数的非正规就业者及其家庭成员一般都被排斥在保险计划之外。然而事实证明,即使是最穷的国家,也能通过对本国人口中的脆弱群体提供公共支持而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社会保障形式来。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为什么有的领域追求快,有的建设却并不急于出效果?快有快的追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曾引领深圳蛇口闯出了开放发展的新路。“拼命黄郎”黄大年把“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作为座右铭,留学回国后惜时如金,夜以继日地带领团队填补“巡天探地潜海”多项技术空白。无数事实表明,行动是最美丽的风景,珍惜时间马上办、提高效率抓紧干,方能干出事业、干出境界。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
有关统计结果表明,就冠心病的发病率看,发达国家将近是发展中国家的三倍。有人认为这归咎于发达国家中人们的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摄入。相对来说,发展中国家较少有人具备生这种“富贵病”的条件。其实,这种看法很难成立。因为它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高于70岁,而发展中国家则不到50岁。?
以下哪项最能加强上述反驳?( )
一个教授逻辑学的教授,有三个学生甲乙丙,而且三个学生均非常聪明!一天教授叫三人进办公室给他们出了一个题,教授在每个人脑门上贴了一张纸条并告诉他们,每个人的纸条上都写了一个正整数,每个人可以看见另两个数,但看不见自己的,并要求他们此后不能有任何交流。
为了叙述方便,笔者记事实A = (三个数中某两个数的和等于第三个)。
之后按时间顺序发生了以下事情:
教授让丙离开办公室,留下甲和乙,告知他们事实A,然后让两人离开。
教授让甲和丙进办公室,告知他们事实A,然后让两人离开。
教授让乙和丙进办公室,告知他们事实A,然后让两人离开。
教授让乙进来,把以上所做的一切告知乙,然后让乙离开。
教授让甲进来,把以上所做的一切告知甲,然后让甲离开。
教授让丙进来,把以上所做的一切告知丙,然后让丙离开。
之后,教授叫三人进来开始了他的考验(注意别看错了,问的顺序是 甲丙乙甲乙丙甲!!!!)
第一次,问甲,甲说不知道。
第二次,问丙,丙说不知道。
第三次,问乙,乙说不知道。
第四次,问甲,甲说不知道。
第五次,问乙,乙说不知道。
第六次,问丙,丙说不知道。
第七次,问甲,甲说:“我知道了,我的数是152152”
你知道另外两人的数字可能是什么吗?请写出推导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