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邏輯考試后,蘭蘭、晶晶、玲玲在一起討論考試成績,蘭蘭說:「如果我能得到100分,則晶晶也能得100分。」晶晶說:「我看蘭蘭能得100分,我不能得100分。」玲玲說:「如果我能得100分,則晶晶得不了100分。」事實上,考試成績出來后,證明她們三個中只有一個人說的是真話。
下述說法中哪項是正確的?
「中央機關新錄公務員超過八成來自普通家庭」,正是公務員考試「陽光」之體現。當前,還須讓公務員考試更加陽光,需要有關部門進一步努力和探索,為招錄優秀人才進公務員隊伍提供平等機會。我國從1993年10月1日開始實施《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2006年1月1日開始實施《公務員法》,「凡進必考」逐漸成為公務員人才招錄的主要途徑,國家公務員考試吸引了大批高校畢業生及社會人士踴躍報考。可以說,是這些制度的保障與支撐,讓公務員考試贏得了公眾的信任。
依據文意篩選信息,要讓公務員考試更加陽光的關鍵在於?
在畢業考試結束后,班長想從老師那裡打聽成績。班長說:「老師,這次考試不太難,估計我們班同學的成績都在70分以上吧。」老師說:「你的前半句話不錯,後半句話不對。」
根據老師的意思,下列哪項必為事實?
英語六級考試結束后,關於王剛、劉超二人能否通過考試,宿舍同學有如下討論:
王剛說:或者我能通過,或者劉超能通過,或者我和劉超都能通過。
李強說:王剛一定能通過。
楊帆說:劉超能通過。
趙進說:王剛沒有可能通過。
考試成績出來后,證明四人的話有兩人說的是真的,兩人說的是假的。
根據以上陳述,可推出以下哪項?
考試技術有先進和落後之分,但高校招考制度很難說有先進和落後之分。1993年,美國學者研究指出:考試製度與各國的國家教育制度及社會情況緊密結合,有些國家的考試製度具有高度持久性,而且不易改變;有些國家的考試製度則正在經歷實質、甚至快速的改制。此外,各國考試製度的改革方向也不盡相同。
這段文字體現作者怎樣的觀點?
文化從一種習俗和個人創造力而來,轉變為通過系統規範的教育而獲得,這在隋唐時代有了顯著表現,那就是科舉考試的發明和普及。科舉考試固然為國家迅速培養自己需要的人才提供了便利,但這種功利性的培養必然是扼殺文化的原創力。所謂教育愈多,愈加扼殺靈性,遠離一個民族固有的風俗習性。這從來是個悖論。唐朝最偉大的詩人李白就沒有走考試這條捷徑,而是依靠自己的「天才」成就了他的千古英名。
這段文字中的「悖論」指的是?
ABCDE五人參加一次考試,這次考試只有7道判斷題,每道題的答案只有True和False兩種。規定答對(錯)一題得(扣)1分,不答的既不得分也不扣分。五個人的答卷如下,且ABCD都得2分,問E的得分是多少?
【五個人的答卷】(X代表此題未答)
A:T X F T F T T
B:T F T T F F X
C:X T F F T F T
D: F F F T T X F
E: T T F X T F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