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國的一份公文如下:「我國應立法限制使用石油製品生產塑料。我國對燃料的需要遠遠甚於對塑料的需要;而且,我國對進口石油越來越依賴,一旦戰爭爆發,石油進口被阻斷,我國將陷入危機。如果減少製造塑料的石油製品用量,我們就能在獨立自主和國家安全上邁進顯著的一步。」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反駁上述論證?
幾年前,某市開始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的餐廳徵收處理費,餐廳每使用一個一次性塑料餐盒就要繳納2元的處理費,自從徵收這項處理費后,該市餐廳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的數量逐年下降。
由此可以推出?
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的需求使得塑料產量呈指數級翻倍。到了今天,即使已經意識到塑料無孔不入,人類依然對其無限依賴。目前,世界範圍內每年消耗5000億個塑料袋,每分鐘有100萬個塑料瓶的銷量……研究顯示,人類活動與垃圾排放,讓大量塑料湧入海洋,其中體積大的最終會分解為微粒。而人們一度認為無比純凈的海冰中,已有數以萬億計的塑料微粒——每立方米海冰含240個塑料微粒,這一密度約是大太平洋垃圾帶塑料微粒的2000倍。分析認為,北冰洋中部的塑料微粒分佈非常複雜,而因海冰消融釋放出的塑料微粒,將輕易「攻佔」深水區域,被海洋中的濾食性動物吃掉,存留在它們體內,再經過食物鏈層層傳遞。
這段文字主要講的是?
現在大多數用后即可廢棄的塑料罐上都貼上了用以說明塑料的類型或質量的號碼(從1到9)。具有最低編號的塑料品最容易被回收工廠回收,具有最高編號的塑料很少被回收。因此,消費者可以通過拒絕購買那些包裝在最高編號的塑料製品內的產品,使不能回收的廢物長期來看顯著減少。下面哪項如果正確,最能嚴重地削弱上面的結論?
A.目前,收集、分類和回收被拋棄的塑料廢品的費用要比用原材料製造的新的塑料產品的高。
B.許多消費者沒有注意到印在塑料容器上的號碼。
C.塑料容器經回收后,編號幾乎總是在上升,因為回收處理會使塑料產品的質量下降。
D.那些將所有廢棄的塑料容器收集起來以備將來回收的社區,只有在明顯沒有回收商來回收它們的情況下,才將有較高編號的塑料傾倒進垃圾堆里。
夏日高溫炎熱,水成為消暑的必備品。但對開車一族而言,久置在高溫、悶熱車廂里的飲料是健康的潛在威脅。用塑料製成的飲料瓶,用一次是安全的,如果重複使用就有致癌危險。這些飲料瓶在室溫下,可保存較長時間,但若經陽光暴晒,就會發生材質老化、釋放出有毒物質,人飲用瓶內的飲料後會出現噁心、嘔吐等慢性中毒反應。
這段文字主要說明的是?
設計師讓新的夢想世界有了創建的可能,在這個世界中,商品被視為唾手可得的魔法物品,而不是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也正是這些設計師們,賦予這些商品流線造型的一體化塑料外殼,將它們各不相同、不規整的零部件隱藏了起來。無數技術複雜的產品被強烈統一的視覺特徵轉化為藝術品,產品的操作流程也全都被掩蓋了, 成為一種具有鮮明個性的產品。由於利用模塑製造成型,塑料產品往往呈曲線形態,殊不知竟然因此助長了流線型風格的熱潮,並使之成為現代時尚的同義詞。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一般來說,塑料極難被分解,即使是較小的碎片也很難被生態系統降解,因此它造成的環境破壞十分嚴重。近期科學家發現,一種被稱為蠟蟲的昆蟲能夠降解聚乙烯,而且速度極快。如果使用生物技術複製蠟蟲降解聚乙烯,將能夠幫助我們有效清理垃圾填埋廠和海洋中累積的塑料垃圾。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不能支持上述結論?
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丟棄了多達10億噸塑料,這種垃圾可能存在數百年甚至上千年。近日,一個科研小組在亞馬孫雨林中發現了一種名為內生菌的真菌,它能降解普通的聚氨酯塑料。科研人員認為利用這種真菌的特性,將有望幫助人類消除塑料垃圾所帶來的威脅。
科研人員的判斷還需基於以下哪一前提?
據估計,可能有數以百萬噸的塑料漂浮在海洋中。但是一項新研究發現,這些塑料有99%都消失不見了,研究人員認為大部分消失的塑料可能是被海洋生物吃掉了,並隨之進入海洋食物鏈。
下列哪項最能對上述結論的正確與否進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