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天圣年间,四川仁寿县的江知县上任不久,就受理一桩田地诉讼案。
原告张某是个专管征收赋税的小吏,告他的邻居汪某无端赖占他家良田20亩。
汪某申辩:"并无此事,这20亩地是我祖父留下来的。去年张某来我家收税,说如把田产划归他名下,可以不交赋税,不服徭役。我正为交不出赋税犯愁,就答应了。当时我们商定在字据上写着将我的田产过拨给他,但实际上田产还是属于我的。"
张某说:"10年前,汪家遇有急事,主动提出把20亩地卖给我,有字据为证。"
知县接过字据,仔细审阅。这张叠起来的字据是用白宣纸写的,纸已发黄,纸的边缘也磨损了不少,像是年代很久了。知县将字据叠起又展开,展开又叠起。
突然,眼睛一亮,把惊堂木一拍,喝道:"大胆刁民,竟敢伪造字据,诓骗本县,还不从实招来!"
知县从字据上发现了什么破绽?
对联故事:广东郁南县的一些诗词对联行家和爱好者,成立了“连滩诗联社”,社员们定期活动,都觉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一次,诗联社的人还没到齐,人们在闲谈。有人说起清朝的一个绝对——清末光绪年间,江西南昌发生教民反抗主教的事件,知县江某坚持正义,不幸被帝国主义的传教士杀害。这件事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爱国青年义愤填膺,纷纷为江知县举行追悼会。北京陶然亭(又名江亭)是文人经常聚会的地方,北京一位叫江亢虑的人,也牵头为江知县开了个小型追悼会。因为事情多有巧合,有人就写了一个上联:
江氏到江亭,追悼江西江县令
连用四个“江”字,文通义顺。但下联没有,不但他本人没对上,而且登报悬赏,也没收到最佳对句,成了历史上一副绝对。你能对出下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