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过庙堂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他的后面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庙里的人非常多,但他丢三落四,账务管理屡有失误。而韦陀虽然管账是把好手,但太过严肃,结果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铢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从此,庙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个小故事主要告诉我们,行政领导要?
相传,周庙里有个器皿叫“右坐之器”。这个器皿很奇特,水注得太少就倾覆,水注满了也倾覆,水容量恰到好处时才平衡。有一天,孔子带弟子到庙里看这个器皿,他让人取来一瓢水试验,果然如此。孔子慨叹说,这同做人一样,满了就要倾倒。其实,凡事都有个度,古人以超为“过”,以少为“不及”,强调的就是一种平衡法则。遵循平衡法则,避免两个极端,天地万物才可以各得其所。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明朝冯梦龙著的《古今谭概》中讲了这么个故事:有个叫丘浚[jùn]的 人,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靠给别人干点活儿来养活小丘浚。母亲认识不少字,就教丘浚读书识字。可家里这么穷,那儿有多少书可读呀?丘 浚就跑到几十里外去找人借书读。
有一天,丘浚听说附近庙里有个叫释珊[shìshān]的和尚有点儿学问,就去庙里见他。进到庙里,释珊看丘浚是个穷小子,就待搭不理的。丘浚窝 了一肚子火,刚想走,一个小和尚进来说,有个将军的儿子来见。释珊一听, 连忙跑出门外,下台阶去迎接这位公子,还点头哈腰的一个劲儿地赔笑脸儿。公子走了以后,丘浚走过来问释珊:“刚才您对这位公子连跑带颠地迎接,可对我连站起来都不肯,这是什么理儿?” 和尚一听“哼”了一声,就用经书上的说法回答了一句:
“接是不接,不接是接。”
丘浚一听,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他眨了眨眼,有了主意,一手抓起和尚 面前敲木鱼的小槌儿,朝释珊的光脑袋上就是几下子,一边敲一边还说:
“()是不(),不()是()。”
丘浚打了和尚几下,把小木槌儿一扔,哈哈大笑着跑了。释珊干瞪着眼,坐在那儿揉着脑袋上的青包儿。
()里填哪个字?
传说苏东坡有一天到山里去游玩。山清水秀,风景美极了。苏东坡一路看着美景,不知不觉走到了一座古庙前边,苏东坡挺高兴,就进了庙,打算 歇歇脚。
庙里管事的老道,看进来的人穿着一身旧衣裳,心想:哪儿来的这么个 “穷酸”[这是对穷苦读书人的嘲笑说法]。可又不能不招呼,他就坐在椅 子上,带搭不理地冲苏东坡一点头,说:“坐。”又一扭脸对身边的小道士 说:“茶。”
可老道跟苏东坡一搭上话,就吃了一惊:“这人学问不小哇!”马上站起来,把苏东坡让到了客房。一进客房,老道口气也变了,挺客气地对苏东 坡说:“请坐。”然后又叫小道士:“敬茶。”老道再一细打听,真没想到, 面前的这位“穷酸”,就是大名鼎鼎的苏学土!老道吓了一跳,赶紧起来让苏东坡:“请上座!”又喊小道士:“敬香茶!”还一个劲儿地向苏东坡赔 不是。
老道一想,难得这位大学士来到庙里,可别错过机会。他就满脸堆笑地冲苏东坡说:“久闻学士的大名,今天您到这儿来,就请给庙里写副对子吧, 贴出来,我们脸上也有光彩。”
苏东坡看老道点头哈腰的样子,觉得又可气又可笑。他顶看不起这号势
利眼了,一听老道想要个对子,就“嘿嘿”笑了几声,说:“行,行。”苏东坡拿起笔来,“刷刷刷”一会儿就写好了一副对子:
坐,请坐,请上坐;(),()(),()()()。
写完,苏东坡把笔一扔,走了。老道过来一瞧,脸臊[sào]得红一阵儿 白一阵儿的,他哪儿还敢在正殿上贴啊!
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在文安县做官时,受理过这样一个案子。
30多岁的民妇刘月娥哭诉:"公婆下世早,丈夫长年在外经商,家中只有我和小姑相伴生活。昨晚,我去邻家推碾,小姑在家缝补,我推碾回来刚进门,听着小姑喊救命,我急忙向屋里跑,在屋门口撞上个男人,厮打起来,抓了他几下,但我不是他的对手,让他跑掉了。进屋掌灯一看,小姑胸口扎着一把剪刀,已经断气。"
王之涣问:"那人长的什么样子?"
刘月娥说:"天很黑,没看清模样,只知他身高力大,上身光着。"
"当时你家院里还有别人吗?"王之涣又问。
"除了黄狗,家里没有喘气的了。"刘月娥答道。
"你家养的狗?"
"已经养3年了。"
"那天晚上回家,你没听见狗叫吗?"
"没有。"
这天下午,县衙差役在各乡贴出告示,县官明天要在城隍庙审黄狗。
第二天,好奇的人们蜂拥而来,将庙里挤了个水泄不通。王之涣见人进得差不多了,喝令关上庙门,然后命差役先后把小孩、妇女、老头轰出庙去。庙里只剩百多今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王之涣命令他们脱掉上衣,面对着墙站好。然后逐一查看,发现一个人的脊背上有两道红印子,经讯问,是刘月娥的街坊李二狗,正是他行凶杀人。
王之涣这次破案与审狗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