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有這樣一種思想誤區,即只講「實現自身價值」,不講「提高自身價值」。人當然天生就有價值,這價值應當重視,但還有待提高。提高不能靠包裝與炒作,必須要真正提高質量,具體表現無非就是德與才。這兩方面的提高,只有通過克已修身。「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克己修身。如何能成「大器」?所以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不經艱苦磨鍊,如何能「增益其所不能」?
這段文字意在?
孔子說:「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也。」
荀子說:「貴而不為誇,信而不處謙,任重而不敢專。財利至則善而不及也,必將盡辭讓之義然後受;福事至則和而理,禍事至則靜而理。富則施廣,貧則用節。可貴可賤也,可富可貧也,可殺而不可使之為奸也。」
對上面三段話理解正確的是?
A.上面三段話都強調了道德的重要性。
B.上面三段話都強調了「人的地位境遇有變化,人的道德操守不能變」。
C.孔子和荀子的觀點一致,強調的是人無論貧富貴在懂道理;孟子強調的是人要守信。
D.孔子強調的是無論什麼情況下都要好學,講道德;孟子和荀子都是強調的是如何做有骨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