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目睹一位朋友在網上購書,久久徘徊在五六本之間無法拿定主意(我保證不是經濟困窘)。她頭頭是道地分析了每本書的優劣,細化到「如果我買了這本,好處是什麼,遺憾是什麼」,等到全部講完之後,手一攤,憋著嘴問我,「我到底買不買了?」
作者要用購書的例子說明?
「五一黃金周」從存到廢,現在又有不少人士認為應當恢復。就公共決策要求講,早前「五一黃金周」之所以被廢,並非是源於對假日經濟好處的不了解,而恰恰是因為其人流的大量流動與環境影響,加上由人滿為患所帶來的不快樂等諸多原因存在而被取消。應該說,當時取消「五一黃金周」是一種利弊權衡的結果。所以,除非過去取消「五一黃金周」的理由已經消失,或者說其所有的利弊關係已經有了根本變化。否則,如果沒有必須具備的民意徵求程序,而僅僅只以經濟上的好處為理由做出行政決策,那「五一黃金周」一旦真的恢復,勞動者對其就很難做出相應的正面評價。
以上文字的核心觀點是?
1.縱觀各國貨幣發展史,貨幣國際化雖然給所在國帶來一定風險,但卻遠遠低於帶來的好處。
2.從老百姓的角度看,本國貨幣的國際化程度高,就意味著在出國旅遊、消費、留學的過程中可以較為便利地用本幣進行支付,不必經過繁瑣的匯兌程序;
3.從政府的角度來看,國際貨幣發行國可以通過發行本國貨幣為國際赤字融資,相當於對別的國家徵收了」鑄幣稅「,其中的好處不言而喻。
4.因此,許多國家的貨幣都「爭先恐後」地走向國際化。
問:這四句話意在?
所有市民都迫切希望加強城市綠化,但是需要市民們為一個綠化方案付費時,總有一些人認為即使他們不出錢也能享受到綠化的好處,所以他們拒絕承擔費用。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是上述論證所需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