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有些專家建議,應把燃樹發電作為削減二氧化碳排放的策略。他們認為,樹木比煤、天然氣更具有「碳中性」,砍樹燃樹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將會被在原地再次生長的樹木吸收。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質疑上述專家的觀點?
A、砍樹之後及時栽樹,新生的樹木就會再次吸收空氣中的碳,形成穩定的碳循環
B、燃樹發電的政策建議一旦實施,可能會導致亂砍亂伐,加劇全球環境生態危機
對氣候變暖的治理應當是為二氧化碳找出路,而不僅僅是減少排放或簡單地掩埋它,為此科學家提出富碳農業的理念,將人類活動特別是工業生產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捕集后,以高於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幾倍的濃度,釋放在密閉的人造氣候小區域中,利用相關科學技術,創造一個高效率的光合作用環境,從而極大提高農林作物的產量,科學家認為富碳農業將成為解決氣候變暖問題的重要途徑。
下列陳述如果為真,哪項最能支持科學家的結論
當受到害蟲侵襲時,大豆和其他植物會產生一種叫做茉莉酸鹽的荷爾蒙,從而啟動一系列化學反應,合成更多蛋白酶抑製劑,增強自身的抵抗力。害蟲吃下這種化合物以後,其消化功能會受到抑制。植物生物學家德魯西亞發現高濃度二氧化碳會導致植物喪失分泌茉莉酸鹽的能力,整個「防禦通道」由此將被關閉,於是大豆類作物的抗蟲害能力便隨著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多而逐漸減弱。
由此可以推出:
研究人員在正常的海水和包含兩倍二氧化碳濃度的海水中分別培育了某種魚苗。魚苗長大后被放入一個迷宮。每當遇到障礙物時,在正常海水中孵化的魚都會選擇正確的方向避開。然而那些在高二氧化碳濃度下孵化的魚卻會隨機地選擇向左轉或向右轉,這樣,這種魚遇到天敵時生存機會減少。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在高二氧化碳環境中孵化的魚,生存的能力將會減弱。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不能支持該項結論?
A.人類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大約有三分之一都被地球上的海洋吸收了,這使得海水逐漸酸化,會軟化海洋生物的外殼和骨骼。
B.在二氧化碳含量高的海洋區域,氧氣含量較低。氧氣少使海洋生物呼吸困難,覓食、躲避掠食者以及繁衍後代也變得更加困難。
C.二氧化碳是很多海洋植物的重要營養物質,它們在日光照射下把葉子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根部輸送來的水分轉變為糖、澱粉以及氧氣。
D.將小丑魚幼魚放在二氧化碳濃度較高的海水中飼養,並播放天敵發出的聲音,結果這組小魚聽不到聲音。
據介紹,北半球人口相對密集,燃燒化石燃料等人類活動不斷推高碳排放量,因此北半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在2013年已達到400PPM這一標杆水平。相對來說,南半球人類活動較少,而南極洲更是人煙稀少,但即便如此,2017年6月南極洲的二氧化碳濃度也達到了400PPM這一標杆值。
根據以上信息,下列推論正確的是( )
有研究人員指出,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的能力和範圍都顯著增加,與此同時,海洋的PH值卻在逐漸下降,因此人類活動與海洋酸化之間具有因果關係,這將給海洋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但是,反對者認為,大氣中本身含有的二氧化碳才是導致海洋酸化的罪魁禍首。如果沒有海洋吸收二氧化碳,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將遠高於當前水平,全球變暖的影響將更加嚴重。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削弱反對者的觀點?
現在燃燒化石燃料釋放到大氣中的大量二氧化碳實際上不會導致溫室效應——即全球平均溫度的上升。因為如果二氧化碳的供應量上升,植物就會更大量地消耗該氣體,所以它們會長得更高大,繁殖得更茂盛,那麼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終將保持穩定。
下面哪項如果正確,將最嚴重地削弱這一結論,即目前釋放到大氣中的大量二氧化碳不會引起溫室效應?
A.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上升時,海水就會更多地吸收二氧化碳。
B.植物腐爛時會產生甲烷,這是另一種能顯著地引起溫室效應的氣體。
C.從工業革命開始時起,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引起了農業生產率的提高。
D.二氧化碳含量在地球的歷史中多次上升或下降的事實說明有一些能逆轉溫室效應的生物作用。
如果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累積超過32000億噸,那麼到21世紀末,將升溫控制在2℃以內的門檻就守不住了,有科學家認為,為了達到將升溫幅度控制在2℃以內的目標,僅僅限制二氧化碳排放是不夠的,必須在全球範圍內大規模開展大氣二氧化碳的回收行動,使大氣污染程度得到有效控制和緩解。
若要使上述科學家的想法成立,最需要補充以下哪項作為前提?
把在電動跑步機上45分鐘的鍛煉改為到附近公園慢跑,可以減少將近1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機甩乾衣服,而是讓其自然晾乾,這可以減少2.3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午餐休息時問和下班后關閉電腦及顯示器,可以將這些電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三分之一;改用節水型沐浴噴頭,不僅可以節水,還可以使熱水沐浴所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一半。
作者通過這段文字最可能想表達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