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員塔羅蘭,步雨和莉亞法娜都參加了今年的高考,考試結束后他們對自己的結果進行了討論。
研究員塔羅蘭說:我感覺沒有發揮好,名牌大學是考不上了。
步雨說:以我的分數不奢求名牌大學,但是一個普通本科的分數是有的。
莉亞法娜說:我已出倉,感覺良好。名牌大學穩了。
錄取結果出來后,發現名牌大學,普通本科,沒考上的各有一人,而且三個人中只有一個人說對了。那麼,研究員塔羅蘭,步雨,莉亞法娜錄取結果分別是怎麼樣的。
經過努力,甲、乙、丙、丁等4位品學兼優的中學生考上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4所名校。9月初,甲、丙與乙、丁分別奔赴兩座不同的城市去上學了。已知:
(1)甲沒有上北京大學;
(2)乙沒有上清華大學;
(3)丙沒有上南京大學;
(4)丁沒有上東南大學。
根據以上陳述,可以得出以下哪項?
某大學中,甲、乙、丙三人同住一間宿舍,他們的女朋友A、B、C也都是這所大學的學生,據知情人介紹:「A的男朋友是乙的好朋友,並在這三個男生中最年輕的;丙的年齡比C的男朋友大」 依據這些信息,你能推出誰和誰是男女朋友嗎?
已知:(1)或者甲考上大學,或者乙考上大學;(2)並非甲必然考上大學;(3)乙考上了大學;(4)並非甲可能沒考上大學。並且這四個句子,有兩個是真的,兩個是假的。
下面哪一個選項可以從上述條件推出:
一天,a君(女,大學快畢業)的銀行卡被偷了。現發現以下4人有重大嫌疑。
小甲、(男,上大學,和a君是姐弟關係,前幾天看過a君的錢包)、小乙(女,大學快畢業,和a君同宿舍,比較窮,但學習刻苦)、小丙(女,原本和a君是朋友,一周前因和a君借錢,而和a君鬧翻)、小丁(男,已工作,a君的鄰居,由於追求a君未果,並被a君當眾怒罵,想報復a君)。
小甲:那天(銀行卡被盜那天,周末)天氣不錯,我和朋友一起去玩了,我的朋友可以作證!
小乙:大學就快畢業了,我在周五晚去圖書館借了一本書,周末我一直在圖書館看書。
小丙:儘管那天天晴,但我那天在電腦上查一個知識點,哪有空出門啊?更別提偷錢了!我雖沒借到錢,但也不至於去偷吧?
小丁:我那天心情很不好,所以,我出去公園散心了。唉,那一條條蚯蚓都鑽出地面,讓我更煩了,真恨不得把蚯蚓都踩死!
請問,根據他們的口供,是誰偷了a君的銀行卡呢?
剛進入大學的中文系學生小肖,得知學校要求所有學生在畢業前必須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小肖想:「我畢業后既不出國,又不從事外貿工作,幹嘛畢業前要通過四級考試?」
下列屬於小肖想法所包含的前提是:
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之後,大學畢業生就業的一些規律逐漸顯現出來,認識不到的話則會誤導輿論和政策。勞動經濟學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特別是接受過大學本科以上教育之後,求職者實現與勞動力市場的匹配所需要的時間就越長。因此,單純的大學畢業幾個月之後的就業率並不能完全說明問題。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認為大學的附屬醫院比社區醫院或私立醫院要好,是一種誤解。事實上,大學的附屬醫院搶救病人的成功率比其他醫院要小。這說明大學的附屬醫院的醫療護理水平比其他醫院要低。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駁斥上述論證?
大學生之間學習差距擴大——大學畢業生就職難——業務專門化和單純化的分化——根據企業特點個別錄用——大學畢業生業務能力差距擴大——高中畢業生就業者減少——經濟增長減慢。如果上述情況同時存在,將會產生的必然後果是:
某單位需要對職工的文化程度作一個統計,讓甲、乙、丙三人各設計一張統計表格。甲設計的表格中,把職工的文化程度分為文盲、小學、中學、中專、大學本科、大學本科以上。乙設計的表格中,把職工的文化程度分為初中以下、初中、高中、中專、大學專科、大學本科。丙設計的表格中,把職工的文化程度分為高中以下、高中、中專、大學專科、大學本科、大學本科以上。
對他們設計的表格,正確的是結論是:
大學作為教育事業,屬於非經濟行業,其產出難以用貨幣指標,實物指標測定,故大學排名不像企業排名那樣容易。大學排名還必須以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穩定的制度為前提,必須有公認的公正排名機構等。在我國,大學排名的前提條件遠不具備,公認的大學排名機構尚未產生。因此,我國目前不宜進行大學排名。
下面哪一項不構成對上述論證的反駁?
劉易斯、湯姆遜、薩利三人被哈佛大學、加利福利亞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錄取。他們分別被哪個學校錄取的?鄰居們作了如下的猜測:
鄰居甲猜:劉易斯被加利福利亞大學錄取,薩利被麻省理工學院錄取。
鄰居乙猜:劉易斯被麻省理工學院錄取,湯姆遜被加利福利亞大學錄取。
鄰居丙猜:劉易斯被哈佛大學錄取,薩利被加利福利亞大學錄取。
結果,鄰居們的猜測各對了一半。
那以,他們的錄取情況是:
A、劉易斯、湯姆遜、薩利分別被哈佛大學、加利福利亞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錄取
B、劉易斯、湯姆遜、薩利分別被加利福利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錄取
C、劉易斯、湯姆遜、薩利分別被麻省理工學院、加利福利亞大學和哈佛大學錄取
所謂文德與民德,或學問與社會,本是一種關聯互動而相輔相成的關係。在中國,大學是一種引進的外來體制,我們可能也從產生大學的地方引進了大學對社會的責任觀念。在一個分工的社會裡,若大學完成了其所謂的本職工作,應當就算承擔了它的社會責任。但什麼是大學的本職工作,又是一個迄今沒有獲得共識的問題。大學與社會相互的定位非常重要,如果大學的定位是產出能找到工作的人,它的本職工作就是灌輸知識和技藝;如果大學的定位是提高民族甚至人類的智慧和修養,那它在教學之外還需要進行今人稱為研究的工作,且不止是研究。如果把大學定位成社會的文化中心,它恐怕還要承擔以前化民成俗的重任,那就又不一樣了。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在決斷之前,每個事物的價值在決策者心目中大致相近,則難於決斷其優劣;但在作出選擇之後,決策者對這些事物的態度評價就發生了改變。這種現象叫作決斷後效應。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現象屬於決斷後效應的選項是?
A.某職員對自己的去留一籌莫展,一番考量之後他認為留下來要面對許多複雜關係,不如重新開創新天地。
B.某女士對各有優劣的兩個品牌手機難以抉擇,最後她從經濟角度考慮選擇其中一款,可到貨后發現這款有色差。
C.某老師對選A還是B去參加比賽猶豫不決,班長建議選B。事後,老師認為選B完全正確,因為B最終奪得冠軍。
D.某學生填報志願時對報甲大學還是乙大學猶豫不決,最後他聽從老師建議選擇了甲大學,從此覺得甲大學優於乙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