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废气排放是温室气体增加的重要原因,但还有大量温室气体来自水下。湖泊,池塘和河流等水体的底部沉积物会产生甲烷,甲烷主要以气泡的形式冒出水面,进入大气。研究发现,富含营养的水体沉积物会释放更多甲烷。因此有专家建议,为降低水体温室气体排放,应限制化肥的滥用。
要使上述论证成立,必须补充以下哪一前提?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焚烧化石燃料和毁林,排放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了20世纪全球明显升温。如果要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长期增长,各国就要进行人为干预,或者从源头上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者增加温室气体的汇集,即通过植树造林把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重新吸收起来。
据此,可以推出?
A.如果从源头上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就能避免全球明显升温。
B.如果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温室气体的汇集,就能避免全球明显升温。
C.如果各国既不从源头上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又不增加温室气体的汇集,就不能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长期增长。
D.如果各国从源头上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或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温室气体的汇集,就能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长期增长。
现在燃烧化石燃料释放到大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碳实际上不会导致温室效应——即全球平均温度的上升。因为如果二氧化碳的供应量上升,植物就会更大量地消耗该气体,所以它们会长得更高大,繁殖得更茂盛,那么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终将保持稳定。
下面哪项如果正确,将最严重地削弱这一结论,即目前释放到大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碳不会引起温室效应?
A.当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上升时,海水就会更多地吸收二氧化碳。
B.植物腐烂时会产生甲烷,这是另一种能显著地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
C.从工业革命开始时起,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引起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D.二氧化碳含量在地球的历史中多次上升或下降的事实说明有一些能逆转温室效应的生物作用。
一个世纪以来,亚马孙雨林的平均温度上升了1~1.5℃,在过去50年里,部分区域的旱季从4个月延长到5个月。一般来说,植物在相对稳定的生长环境里更易存活,因此,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亚马孙雨林的面积将持续减少。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质疑上述论证?
农业员小刘帮助菜民修建了一个温室大棚来种植蔬菜。温室是用透明塑料盖住的,里面温度有时高达二十一、二摄氏度。
这天刚下过一场大雨。没想到温室第二天突然发生大火,温室里的蔬菜全都被烧毁。小刘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天刚下过大雨,而且温室内没有任何可燃物,这是怎么回事呢?
小刘请教了生态学家孟博士。孟博士询问一些有关事情之后,突然向小刘问道:“温室里有没有取暖装置?”小刘回答:“没有。”孟博士此时胸有成竹地回答道:“我知道失火的原因了。”
那么,孟博士是怎么知道失火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