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生父母雙方都有高血壓的人,得高血壓的幾率是親生父母都沒有高血壓的人的5倍,所以,高血壓可能是一種遺傳病。
下列哪項為真,最能支持上述結論?
A.親生父母都有高血壓的人,無論如何注意生活方式,得高血壓的幾率仍然很高。
B.親生父母沒有高血壓的人,在和患高血壓的養父母生活一段時間后,得高血壓的幾率會增高。
C.親生父母都有高血壓的人,在承受巨大壓力時,更易得高血壓。
D.親生父母都有高血壓的人,在沒有出現高血壓病症前,做些預防性治療,可以降低得高血壓的幾率。
精神贍養: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子女理解、尊重、關心、體貼父母,儘力滿足其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
下列不屬於精神贍養的選項是?
A.老孫最近專門買了1台液晶電視安裝在父母房間,讓二老看自己喜歡的節目,還為他們買了許多京劇光碟。
B.儘管老五沒和父母住在一起,但他多年來已經養成了每天去看望的習慣,無微不至地照顧好他們的生活,老人感到很欣慰。
C.春節臨近,「夕陽紅」敬老院的李院長請來朝陽小學的「小紅花」樂團,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和精彩節目,為老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快樂。
D.老薑的母親已70多歲,但仍不服老,報名參加了交誼舞培訓班,為避免老人生氣並確保安全,每次母親去上課時,老薑都悄悄跟在後面。
數字困境:指老年人由於生活習慣、文化水平等因素,不熟悉數字化產品的使用方法,給日常生活帶來困擾的現象。
下列不屬於數字困境的選項是?
A.小高為父母安裝了網路電視,由於操作太複雜,父母總是找不到想看的頻道,只好把舊電視機重新搬了出來。
B.疫情期間各種公共場所都必須出示健康碼,由於老孫不會使用智能手機,每次外出都會遇到不少麻煩。
C.老陳的手機開通了移動支付功能,卻從沒使用過,雖然偶爾也會遇到一些麻煩,但他覺得這些沒什麼大不了。
D.醫院早已開通了網路預約挂號,但是患慢性病多年的老錢不會上網,每次都得到醫院窗口排隊挂號。
良好的親子溝通能讓家庭氣氛更和諧,教養子女也變得更輕鬆。然而還是有很多父母大嘆和孩子難以溝通,或是已經儘力去和孩子溝通,但親子關係還是不太融洽。其實,孩子和大人的溝通方式有所不同,如果父母只是用心學習與孩子溝通的方式,而沒有掌握良好的溝通技巧,仍然不能建立有效的溝通橋樑。
這段話意在強調?
家是什麼,對中國人來說,家曾經是堂前萱草、圍爐夜話,是嚴父庭訓,是慈母燈下縫紉寒衣……家是至真至美至善的所在,是每一個孩子人生最溫暖的起點。但是現在很多年輕父母忙著在電腦上、手機上刷屏發言,「曬」各種照片,忙各類點贊時,卻忽略了聲稱「最愛的」孩子內心的孤獨空寂。孩子和父母雖處一室卻常無交流,很多父母雖然每天都在孩子身邊,卻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實現真正的父母陪伴。這種現象被專家稱為「隱性失陪」。
對這段文字概括最準確的一項是?
近日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無論親生父母中的哪一位患有I型糖尿病,孩子的認知發展都可能受到影響。該研究首次表明,孩子學習成績較差可能與父母患有I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關,而不是與母親在胎兒發育期間的高血糖有關。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加強上述論證?
我不喜歡一個苦孩求學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難,父親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學畢業后,還要堅持讀研究生,母親只有去賣血……我以為那是一個自私的學子。求學的路很漫長,一生一世的事業,何必太在意幾年蹉跎?況且這時間的分分秒秒都苦澀無比,需用母親的鮮血灌溉!一個連母親都無法摯愛的人,還能指望他會愛誰?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無上位置的人,怎能成為為人類獻身的大師?
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可惜人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父母走了,帶著對我們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遺留給我們永無償還的心情。你就永遠無以言孝。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界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
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隻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也許是作業簿上的一個紅五分。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隻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花團錦簇的華衣,也許是一雙潔凈的舊鞋。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在「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只是,天下的兒女們,一定要抓緊啊!趁你的父母還健在。
對全文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弗里鮑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以豐富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和益處。其中一段話頗令人回味:「小時候父母常常說,兒子,乖乖把飯吃完,因為中國和印度的小孩沒飯吃。現在,父母會對孩子說,女兒啊,乖乖把書念完,因為中國和印度的小孩正在搶你飯碗。」
這段話表明?
日前,上海某民辦高校舉辦「孝敬文化節」,800多名學生集體在父母面前下拜磕頭,在父母的頭上拔下一根白頭髮,永遠留念。在場的學生和家長淚流滿面,被媒體稱為「場面感人」。跪拜體現了森嚴的等級意識,早在20世紀初就被視為文化糟粕的一種,遭受過猛烈批判。即使今天以「弘揚孝道」的名義重現,同樣讓人感到刺眼。在一場跪拜之後,學生、家長都「淚流滿面」,這到底是因為家庭倫理關係真正得到了關注,還是僅僅源於集體行為的情緒裹挾?更深一點追問,跪拜究竟對理解孝道、對培養和諧的家庭關係有多大作用?應當深入考究。
文段接下來最有可能講述的是?
如果父母雙方或有一方患精神分裂症,其孩子患該病的幾率是那些父母沒有精神分裂症的孩子的七倍,因此可以認為精神分裂症具有遺傳傾向。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支持該結論?
A.親生父母沒有精神分裂症,被患該病的養父母養大的孩子比被親生父母養大的孩子更容易患該病。
B.親生父母有精神分裂症,被沒有該病的養父母養大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容易患該病。
C.父母患精神分裂症之後,孩子的成長環境明顯惡化,更容易患上相關的精神疾病。
D.父母沒有精神分裂症的孩子在出現相關癥狀時確診率很低。
研究發現,試管嬰兒的出生缺陷率約為9%,自然受孕嬰兒的出生缺陷率約為6.6%。這兩部分嬰兒的眼部缺陷比例分別為0.3%和0.2%,心臟異常比例分別為5%和3%,生殖系統缺陷的比例分別為1.5%和1%。因而可以說明,試管嬰兒技術導致試管嬰兒比自然受孕嬰兒出生缺陷率高。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質疑該結論?
A、試管嬰兒要經過體外受精和胚胎移植過程,人為操作都會加大受精卵受損的風險
B、選擇試管嬰兒技術的父母大都有生殖系統功能異常,這些異常會令此技術失敗率增加
中性犯罪動機,是指對社會不具有卑鄙、下流等道德淪喪性質的個人犯罪動機。如因憐憫、同情親友或因被害人的不正當行為而感到屈辱、羞恥,以及因迷戀某物品或某種活動而導致犯罪。這類犯罪既不同於卑鄙犯罪動機,也不同於對社會有益的行為動機。
依據上述定義,下列行為中行為人的犯罪動機屬於中性犯罪動機的是?
A.齊某因不堪忍受父母經常吵架而對生活絕望,遂產生弒殺父母的想法,趁父母熟睡之機殺害了父母。
B.張某因迷戀女性內衣,偷偷潛入內衣店,盜走價值5000元的名牌內衣。
C.宋某因女友與自己分手,另結新歡,而砍傷女友。
D.犯罪嫌疑人龔某持刀搶劫一輛「黑車」后自首,而其犯罪動機令人瞠目結舌,竟是想進監獄戒掉賭癮。
當人們說到「管教」時,他們通常的意思是「懲罰」,因為他們相信兩者是一回事。父母和老師們有時會大聲喊叫和說教,突然讓孩子們做懲罰性的「暫停」去「想想你的所作所為」。不幸的是,無論懲罰在當時看起來多麼有效,________________,以及父母們真正希望自己的孩子學會的社會和人生技能。懲罰只會使一種很有挑戰的情形惡化,讓大人和孩子一頭扎進權力之爭中。
填入划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句是:
絕大多數受過教育的父母是負責任的父母,當然,一些未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也是負責任的父母,然而,所有負責任的父母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他們都善於和孩子溝通。如果上述陳述都是正確的,那麼下列陳述中也必然正確的是
夫妻兩人帶著他們的一個孩子在路上遇到一名記者。記者問孩子:「你喜不喜歡看動畫片呀」記者沒聽清孩子的回答。孩子父母中的一個人說:「我孩子回答的是『我喜歡看動畫片』。」另一個接著說:「這孩子在撒謊。她不喜歡看動畫片。」這家人中男性從不說謊,而女性從來不連續說兩句真話,但也不連續說兩句假話。
如果上述陳述為真,那麼可以推出( )
Ⅰ、父母倆第一個說話的是母親。
Ⅱ、父母倆第一個說話的是父親。
Ⅲ、孩子喜歡看動畫片。
父母不可能整天與他們的未成年孩子呆在一起。即使他們能夠這樣做,他們也並不總是能夠阻止他們的孩子去做可能傷害他人或損壞他人財產的事情。因此,父母不能因為他們的未成年孩子所犯的過錯而受到指責或懲罰。
如果以下一般原則成立,哪一項最有助於支持上面論述中的結論?
在美國,大部分在21歲以下就開始的婚姻以失敗告終,越來越多的孩子為父親或母親一個人撫養,由此可見允許21歲以下的年輕人結婚的法律應該取消。請根據這段論述判斷下面哪些陳述句是正確的。
①事實上許多孩子為單身父母撫養與這麼多早婚失敗相聯繫;
②不希望孩子被單身父母撫養;
③21歲以上的婚姻要比21歲以下的婚姻成功率高;
④一個分裂的家庭將對孩子的童年產生極壞的影響;
⑤大部分自己撫養孩子的父母還在上學。
某日,P先生在某小學校門前接連遇上三對長相一模一樣的小孩,且都由各自父母帶來上學的。為此,引起P先生的好奇,情不自禁地上前訪問了他們。
P首先有禮貌地問候了A兄弟倆的父母,A兄弟父母認真地回答了他倆的出生年月日,並誇他們倆特別聰明。A轉向他們,順口問到:"你倆是雙胞胎嗎?""不是!"兩個孩子異口同聲地回答道。P先生不禁一愣。兩兄弟一溜煙就跑過去了。
B姐妹倆走近了,P先生迎上去,以同樣問題提問。"是的"。一女孩愉快地回答。"我和姐姐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另一胞妹卻調皮地做著鬼臉。"啊?!"立於一旁的父母,微笑著未吱聲。P先生撓頭了。
第三對兒女手拉手地蹦蹦跳跳走過來。P先生乾脆轉而問大人。其父笑眯眯地侃著:"我們沒有生過一個孩子!他們?啊!他們卻是我們親生的!"這可真把P先生搞蒙了!
請問,你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