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与人类在行为上有许多有趣的共同点:都喜欢玩耍,而且经常使用工具。我们知道,人类幼儿通过玩耍来学习。当蹒跚学步的孩童推倒一堆积木时,他们的大脑里就在形成构建和测量物体的能力。问题在于,乌鸦的玩耍是否也是为了同样的目的?在此前的研究中,科学家记录了野生新喀鸦使用各种各样工具的行为,比如它们会用有钩的木棍或特别准备的叶片,将躲在树干缝隙中的昆虫拖出来。然而,科学家也经常观察到乌鸦摆弄着各种古怪的东西,似乎只是单纯地因为好玩,而没有明确的目的。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文化是物质设备和各种知识的结合体,人使用设备和知识以便生存。为了某种目的,人有时要改变文化。人如果扔掉某件工具而去获取一件新工具,那是因为他相信新工具更适用。这个变迁过程必定是一种综合体,亦即他过去的经验、他对目前形势的了解以及他对未来结果的期望。过去的经验并不总是过去实事的真实写照,因为过去的实事,经过记忆的选择已经起了变化;目前的形势也并不总能得到准确的理解,因为它吸引注意力的程度常受利害关系的影响;未来的结果不会总如人所期望的那样,因为它是希望和努力以外的其他许多力量的产物。所以,新工具最后也可能被证明并不适合人的目的。
如果新工具最终被证明并不适合人的目的,下列哪种原因是作者没有明确提到的?
①这个制玉工具直到现在还是主要工具。
②俗语说:“玉不琢,不成器”。
③历代只不过在精致及便利方面有所改进罢了。
④因为玉的硬度很高,古代青铜或铁的刀具都刻画不动它。
⑤所以很早就有了琢磨之法,就是用比它硬度更高的金刚砂、解玉砂来磨它。
⑥据考古发掘所得的证明,殷商时代的玉器制作中已有旋车的工具。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句正确的一项是?
在亚当·斯密所处的古典时期,经济学本来在财富增长和人的幸福之间是存在一个契合点的,即理性人趋利避害的自利性选择有一个经济伦理的约束,这便是后来帕累托改进条件所要求的不损人前提下的利己。可是经济学本身承担的是最大化利益的学科任务,并且不断引入数学工具和抽象逻辑演绎的分析方法,这就使经济学越来越成为一个工具理性占上风的学科,朝着“中性”的、“非价值”判断的、“非道德”选择的趋势发展。
根据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
①轮番上演的单方面毁约事件,不仅让相关企业蒙受了巨大损失,也让农民群体本身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②作为低于农产品价格周期波动的重要机制,订单农业一度被各方寄予厚望。
③到头来,几乎一切如故!农民仍不得不以一己之力,去应对不可预知的市场风险。
④然而近些年的实践表明,这一理想化的风险平抑工具,远远未能发挥预想中的作用。
⑤不少农民契约意识孱弱,动辄毁约甚至不以为意,一次次使得一只购销合同形同虚设。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对微生物进行科学研究,需要超出常规的研究思路与工具。说到工具,很多人肯定会首先想到显微镜。但显微镜只适合观察,如果要进行生化分析的话,琼脂的作用更加重要。如果你去过 微生物实验室,你会发现大家最常用的实验工具就是培养皿,里面铺着一层富含营养的琼脂。每一个细菌都能在琼脂表面单独长成一个肉眼可见的菌群。每个菌群里含有成千上万个完全一样的细菌,这在生物学术语里叫作一个“克隆”。因为琼脂是半固态的,细菌的位置被固定住了,无法在菌群之间自由往来,这就等于将一个细菌克隆并扩增到足够大的量,却没有遭受其他细菌的污染,只有这样,科学家们才能对其进行生化分析。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