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波蘭尼說,如果聽任市場機製成為人類命運及其自然環境乃至購買力的數量和用途的唯一指導者,那將導致對社會的破壞。就以商品而言,勞動力不可能被任意驅使、利用甚或捨棄而不影響剛好是這一特殊商品承擔者的個人。也就是說,在處置一個人的勞動力時,制度總是面對著「人」那個稱號下身體、心理和道德的統一體。
這段文字主要說明?
周期性經濟危機發生時,往往也是生產要素重新組合的時候,個人應該利用這一時期提高自身就業能力,參加那些適合自己的培訓項目,給自己補課——補就業技能、創業能力和一般性素質。通常,在一次危機之後,會迎來一個經濟繁榮時期。這個新的經濟繁榮是在產業結構升級的基礎上形成的,因而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會大幅度提高。誰在勞動力市場低谷時期積攢了就業能力,誰在隨後的繁榮時期就能抓住機遇。
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準確的選項是?
城市好比一個巨大的海綿,勞動力就像城鄉之間流動的水,當經濟處於上行期,經濟擴張會吸納更多的勞動力。當經濟處於下行期,經濟衰退又將這些勞動力擠回了農村。正是中國城鄉二元結構所引發的海綿效應,在此次金融危機中發揮著就業緩衝器的作用。但這種海綿效應是不可持續的,因為中國的一個基本國情就是農業剩餘勞動力要向城市進行轉移。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