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類學家特納認為,正常的「社會結構」是一種有階層、地位、貧富差別的體制,「反結構」是沒有等級之分、貧富之別、男女之別的時空,具有消除不滿和發泄情緒的功能,很多重要節慶儀式就是屬於「反結構」。中國古代元宵節是全民的狂歡節。在節日期間,人人盡興而樂,可以緩解平時身體上的疲勞和精神上的壓力,節日期間的一些反常行為,有利於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和緊張,促進人際關係的和諧。節日期間,不分地位高低,不分富貴貧賤,不分年齡大小,君民同樂,有利於促進不同階層的和諧,保障社會穩定。
這段文字的主要觀點是:
時下的中國已經進入「壓力中國」「快中國」,忙、茫、盲成為身不由己的發展節奏,焦慮、壓抑、高房價等讓不少人心有疲憊和倦怠,年輕人當然想藉助於節日,紓解情緒、調節心理。而傳統節日多太嚴肅,不苟言笑,缺乏妙趣和輕鬆,作為舶來品的聖誕節,聖誕樹上燈光閃爍、教堂里共唱頌歌、送巧克力、共度平安夜等形式,恰恰迎合和滿足了中國年輕人的「浪漫和輕鬆饑渴」,聖誕節就成了他們的「文化改造對象」,讓洋節日和自我精神發展需要、時代需要,完成了親密對接。
這段文字沒有論及的一項是?
古今節日都注意節日在一年中的適度分佈,如一、三、五、七、九月的節日排列,以適應個人與社會的需要,但節期選擇的觀念古今有著根本的區別。古代社會以農耕為主,人們靠天吃飯,人們注意自然時序與人文節序的對應,節日是人們劃分時間段落的特定標誌,人們依據它安排自己的生產與生活。現代節日以現代社會文化體系為基礎,在節期選擇上已很少或不再考慮自然物候變化,是一種純粹的社會選擇。現在,即使是傳統節日,人們也只是繼承了它的形式以及它與當代社會能夠適應的內容。
對這段文字理解正確的一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