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類學家特納認為,正常的「社會結構」是一種有階層、地位、貧富差別的體制,「反結構」是沒有等級之分、貧富之別、男女之別的時空,具有消除不滿和發泄情緒的功能,很多重要節慶儀式就是屬於「反結構」。中國古代元宵節是全民的狂歡節。在節日期間,人人盡興而樂,可以緩解平時身體上的疲勞和精神上的壓力,節日期間的一些反常行為,有利於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和緊張,促進人際關係的和諧。節日期間,不分地位高低,不分富貴貧賤,不分年齡大小,君民同樂,有利於促進不同階層的和諧,保障社會穩定。
這段文字的主要觀點是:
在古典傳統里,和諧的反面是千篇一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以和諧的一個條件是對於多樣性的認同。中國人甚至在孔子之前就有了對於和諧的經典認識與體現。中國古代的音樂藝術很發達,特別是一些中國樂器,像鍾、磬、瑟等各種完全不同的樂器按照一定的韻律奏出動聽的音樂,但如果只有一種樂器就會非常單調。
對這段文字概括最準確的是:
張教授:和諧的本質是多樣性的統一。自然界是和諧的,例如沒有兩片樹葉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克隆人是破壞社會和諧的一種潛在危險。
李研究員:你設想的那種危險是不現實的。因為一個人和他的克隆複製品完全相同的僅僅是遺傳基因。克隆人在成長和受教育的過程中,必然在外形、個性和人生目標等諸方面形成自己的不同特點。如果說克隆人有可能破壞社會和諧的話,我看一個現實危險是,有人可能把他的克隆複製品當作自己的活"器官銀行"。
以下哪項最為恰當地概括了張教授與李研究員爭論的焦點?
目前很多城市的新地標,要麼比高度,要麼比奢華,或是一味追求前衛和怪誕,與周邊的歷史文脈形成尖銳的反差。由於建築特別是地標性建築關涉百年大計,千年大計,一旦造好,就很難改變,因而近年來有不少公認的敗筆,已成為城市中極不和諧的音符,為世人所詬病,並為後人留下笑柄。
作者要表達的主要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