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則小故事:
漢武帝剛剛登基的時候,匈奴企圖進攻中原,派人送來一份戰書,上面寫著「天心取米」四個字。
這四個字是何意思,皇帝看不懂,便召集文武官員研究,無一人知曉其意,皇帝只好張榜招賢。
宮中有位修撰官,名叫何塘,揭榜應招,說:「小臣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並有退兵之計。」皇帝命他詳細解釋。
何塘說:「依小臣之見,『天』者,天朝也;『心』者,中原也;『米』者,聖上也。天心取米,即是奪我江山,取聖上龍位的意思。」
說完,便提筆在「天」字中間加了一豎,變成「未」字;在「心」字的右兩點中間加了一長撇,變成「必」字;在「取」字左上頭加上了「乛」,變成「敢」字;在「米」字上部加上一橫,變成「來」字,即將匈奴的「天心取米」,改成「未必敢來」,讓皇上派使者送回給匈奴人。
匈奴首領原以為漢朝天子不敢應戰,沒想到漢朝以輕蔑的口吻說:「未必敢來」,想必有防備,急令退兵,取消了進犯圖謀。
—————————————————————
已知,這則故事是虛構的。
那麼,它的創作年代最有可能是以下哪個選項?
誰讀得對:有這麼一段文字:「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空空每天誦念: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卻怎麼也不解其意,尤其是最後那個尾巴"得"字,更是畫蛇添足,使他摸不著頭腦。
牟尼也覺奇怪,他也是覺得後面那個"得"字繞口,且整個句子即使沒有那個"得"也讀不通: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 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牟尼自知滑稽,摸著後腦勺笑了。聰明的朋友,請你幫他們將這段文字加上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