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農業是指利用人造設施,在局部範圍改善或創造環境氣象因素,為植物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而進行有效生產的農業,是一種高新技術產業,是當今世界最具活力的產業之一。
下列哪一項不屬於設施農業?
改革開放40多年來,儘管我國農業勞動力絕對數量不斷下降,但農產品產量逐年增加,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不斷推進,制度創新成果顯著。我國實現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主要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土地經營權流轉形成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由農戶擁有的承包權派生出租、轉包、入股等方式,讓第三方分享其經營權;二是土地經營權不流轉,農戶將田間作業環節托轉給新的服務主體,形成服務的適度規模經營。這兩種方式都形成了新條件下土地農戶承包經營權的共享,為小農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找到了切實可行的路徑。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生態農業的生產以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重要前提,根據生物與環境相協調適應、物種優化組合、能量物質高效率運轉、輸入輸出平衡等原理,運用系統工程方法,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信息的輸入來組織生產。通過食物鏈網路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充分發揮資源潛力和物種多樣性優勢,建立良性物質循環體系,促進農業持續穩定地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
根據以上文字,下列說法錯誤的選項是?
A、生態農業是一種知識密集型的現代農業體系,是農業發展的新型模式
B、生態農業能把分散的、局部的單項農業技術綜合集成起來形成集約優勢
田園綜合體:指一種新型的集特色優勢產業、休閑旅遊、鄉村社區為一體的跨產業、多功能的農業生產經營體系。
下列屬於田園綜合體的一項是?
A.某縣剛剛落成的高科技農業園區中,萬畝良田都裝配了電子控制設施。園區附近還建有一個多功能老年公寓、十多個大型養生會館。
B.作為首批省級鄉村旅遊示範區,向陽村「農家樂」已經成了某鎮的驕傲。每年春天,那裡的萬畝油菜花田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外地遊客。
C.某鄉打算在三年內建設成為現代化的新型鄉村社區,沒有高樓大廈,到處是小橋流水,服務配套設施齊全。
D.某鄉村經過數年努力,形成了綠色食品生產經營、遊客餐飲住宿、濕地公園觀光的產業鏈,山更青水更綠了,村民生活也更富足了。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是國家對糧食安全的戰略部署,「軟硬體」同時發力將助力提升農業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隨著現代科技手段的注入,農業科技創新既幫助農民不斷克服疫情帶來的影響,又讓農業生產更加精準高效。袁隆平的超級雜交水稻、李登海的緊湊型雜交玉米……一批又一批領先國際的糧食品種不斷被培育出來。從地瘠「斗笠田」到豐產「噸糧田」,從「汗滴禾下土」到「無接觸式春耕」,從「災殃難測」到「高科技防災」,現代科技為我國農耕注入了「硬核生產力」。這就意味著糧食豐收,庫存充裕,藏糧於民,才會國泰民安。
最適合做這段文字標題的一項是?
在安科萊,以畜牧為生的希馬人和以農業為生的伊魯人共同居住;在亞利桑那,納瓦霍人以前靠狩獵和採集為生,現在主要以畜牧為生,他們與經營農業的霍皮人為鄰;澳洲東南沿海地帶以前住著以漁獵和劫掠糧食為生的土著居民,現在卻住著從事農業、畜牧業及工業的歐洲人。
作者列舉這些事實意在說明?
應當看到,農業調結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可能一調到位、________。農業也是慢熱型產業,培育一個成熟品牌,要三五年、十多年,甚至更長時間,靠政府部門 ________不行,必須尊重農業發展規律和市場規律,扎紮實實、________、一步一步走。
依次填入畫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農業一旦走上正軌,僅幾千年間就飛快地發展起來。農業發展的原因在於人口的快速繁殖。農業的發展又需要更多人,二者絞在一起推動著人類社會進步。同樣,農業的出現使得人類終於由被動地適應自然邁向了主動地改造自然,難以避免的,農業的進步伴隨著生態環境的破壞。在300萬年的漫長時間裡,人類沒有選擇農業,落後而平和地生存繁衍著。在距今1萬年前後,人類選擇了農業,此後就再也停不下前進的腳步,文明和社會的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破壞不斷加劇,人類在幸福與痛苦的矛盾中不斷地走向進步。
最適合做這段文字標題的是?
規模化是工業現代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國農業發展是否適應大規模農業生產模式還值得商榷。美國多年的大農場生產方式已經證明,集約化的農業生產會造成農業生態環境退化、生物多樣性被破壞,進而影響到糧食安全。當前,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1.52畝,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5%,更遠低於美國的人均水平,所以美國的大農場模式並不一定適合中國的發展。同時,我國農業現代化起步較晚,相較於美國等發達國家,無論是在農業科技還是經營管理方式上還存在一定差距,現代化的「步子」驟然邁得太大,很有可能造成上下層「脫節」。
這段文字接下來最可能說的是?
現代農業的發展不能脫離生態安全和產品安全兩個基本要求,因此,農業污染防治應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不同於工業污染和城市污染,農業污染涉及面廣而隱蔽性強,評估難度大,不適合建立懲罰型機制。同時,由於農民收入水平相對較低,不可能進行「污染收費」。所以,必須建立激勵型經濟補償機制,從根本上提高農戶防控污染的積極性。這種補償機制實質上是對生態建設與保護所付出的成本(包括放棄發展機會的損失)進行補償。
對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準確的是:
一些研究者認為,中國傳統農業文化與歐美游牧文化、日本海洋文化有著本質不同,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也對國防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數千年的農業經濟文化,是一些中國民眾國防觀念淡薄、尚武精神弱化的根本原因。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能夠削弱上述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