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一次鄉試時,考官蓄意要讓蘇東坡出醜,便出了一個上聯,來考蘇東坡的學生:
寶塔尖尖,十層四方六面。
因為難度較大,學生對不出,只好伸出手,搖了兩搖,低頭不語,學生受窘,老師臉上自然無光。 考官得意地問著蘇東坡,蘇東坡卻哈哈一笑,說:「對的好!」考官不解,蘇東坡說:「考試不便明言,恐有因襲之嫌所以他以手為對。下聯是:
玉手搖搖,()()()()()()。」
上下聯均應用了加法,相應成趣,構思精巧,修辭奇妙,考官羞愧地底下了頭。
從前,有個和尚看到很多讀書人應考成功,中了舉人、進士甚至狀元,他羨慕不已,於是自己也想去應考試試身手。一次秋闈,他來應考,主考官出上聯:
孔夫子三千弟子下場去
和尚答:
()()()()()()()上西天
主考官點點頭,認為還可以。又出一聯:
子曰:克己復禮;
和尚想了想,回答說:
佛道:回頭是岸。
主考官一聽,心裡有點火,抓起驚堂木一拍,喝道:
旗鼓!
和尚用手做了一個敲的姿勢,高聲答道:
木魚!
主考官再也忍不住了,佛手起身道:
豈有此理! 豈有此理!
和尚以為考試完畢,連忙合掌道: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主考官一看,和尚還站在那裡,轉身大喝道:
快滾!快滾!
和尚不知是什麽意思,以為還要對對,忙說:
善哉!善哉!
對聯故事:于謙14 歲時去杭州應試,主考官杭州知府的名字叫虞謙,與他名相同,姓同音。考前要點名,當點到于謙時,于謙躬身站起來卻不答應,主考官問他為何不答應?于謙說 :「我與大人同名 ,所以不敢答應 。」主考官看到這個小學童聰明可愛,又懂禮貌,便想試試他的才學,便出了一句上聯:
何無忌,魏無忌,長孫無忌,彼無忌,爾亦無忌
虞知府一連道出了五個「 無忌」。何無忌是晉朝大臣,魏無忌是戰國時魏公子信陵君 ,長孫無忌是唐朝功臣 。后兩個 「無忌」是說,這三個人都同名,他們沒有忌諱,你又何必忌諱呢?于謙一聽,解除了顧慮,從容地對主考說 :「我給您對個下聯吧 !」你知道他是怎麼對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