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所有不道德的行為而言,以下兩個說法成立:
其一,如果它們是公開實施的,它們就傷害了公眾的感情。
其二,它們會伴有內疚感。
如果以上陳述為真,以下哪一項陳述一定為假?
「公眾參與」是一種有計劃的行動。它通過政府部門與公眾之間雙向交流,使公民能參加行政決策過程並且防止和化解公民和政府機構與開發單位之間、公民與公民之間的衝突。
下列選項與上述定義最不符合的是:
A、某市宣傳部發麵倡議書,號召全體市民「綠色出行」,十萬人回應支持
B、居民多次向某市人大投訴規劃局違規審批項目,該項目在實施前被叫停
若公眾史學歸屬於歷史學,那麼目前歷史學門類的三個一級學科(中國史、世界史與考古)都無法單獨包容它;更何況它還包含著文學、傳播學、藝術等非歷史學學科的元素。在歐美高校,公眾史學要麼是被作為歷史學系所設立的專業學位項目,要麼是由歷史教育學與藝術專業合作設立的跨學科項目。由此,中國的公眾史學若想擁有自己獨特的學科屬性,必須在這一點上有所明晰。
這段文字最合適的標題是:
1964年美國紐約發生了著名的吉諾維斯案件,一位叫做吉諾維斯的姑娘在回家途中遭歹徒持刀殺害。案發的三十分鐘內有38個鄰居聽到被害者的呼救聲,許多人還走到窗前看了很長時間,但沒有一個人去救援。甚至沒有人行舉手之勞,打電話及時報警。致使一件不該發生的慘劇成為現實。
對於上述現象的解釋最恰當的一項是( )。
A、公眾目睹別人身臨危難,是公眾人性的喪失
B、經常目睹暴力事件,導致公眾的麻木不仁
C、經常目睹事件發生,而不予幫助,可能是由於其他群眾在場,抑制了助人動機,導致社會責任的分散
D、面對危險人們都有自保的傾向
大多數關於有助於提高公眾健康的因素的討論都過低地估計了個人所擁有的價值觀的影響,這種影響被這樣的事實所揭示: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傳染病死亡率的急劇下降主要是因為生活條件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這種改善依賴于越來越多的人對乾淨、謹慎和節制的重視。
段落主要論點的提出主要通過( )。
在利益多元、信息網路高度發達的今天,政府的施政離不開公眾參與。閉門造車、我行我素,很容易跟公眾產生分歧,並不得不面對來自社會輿論、維穩考量甚至上級機關的壓力。公眾還往往因為對決策缺乏預知和了解而對政府產生不信任感,影響政府公信力。從這個意義上,引入公眾參與是政府在施政過程中的必要選擇。
這段文字重在說明?
公眾是否應該在電視當中收看到真實的法庭審判?有國外學者認為,人們在電視中收看庭審,不是因為他們關心國家有效推行司法制度運行的能力。相反,他們要看到的是目擊證人作證的戲劇性效果——追求娛樂性。因此應當把攝像機移出法庭,免得公眾把法律體系當成情景喜劇的腳本。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支持上述論證?
轉基因大米是中國公眾非常關心的問題之一,反對轉基因的人認為其存在不可預測的危害性,而支持轉基因的人則稱,轉基因可以為公眾帶來很多切實的好處,在這種情況下,一則關於黃金大米的報道,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一位從事轉基因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員稱,富含胡蘿蔔素的轉基因大米可以有效緩解因缺乏維生素A而引起的失明,一旦推廣可以挽救許多失明兒童。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削弱該科研人員的觀點( )
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場域之中的。從傳播的角度看,一舉手一投足,都是一種表達。觀其形而曉其人,公眾就是通過外在舉止了解行為人的。舉止代表什麼意義,解釋權往往不在自己,對於公眾人物尤其如此。就拿前陣子某市領導打傘觀看學生淋雨做操的事件來說,可能領導平時也是愛孩子的,到學校也不過是正常的工作,可對比畫面凝固下來,傳遞出來的形象就由不得他了。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