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著作的翻译质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关涉到我们是否有可能读懂或评价的问题。因为只有在译著具有令人满意的学术水准的前提下,我们才可能展开有效的阅读和评价。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地质学家在澳大利亚中部距地表3千米的地下发现了两处直径超过200千米的神秘自然景观,景观所含有的石英砂中有着一簇簇的细线,这些细线大部分是互相平行的直线。地质学家认为,这些景观很可能是巨大陨石撞击形成的陨石坑,而石英砂的结构就是造成断裂的证据。
以下哪项是上述论证成立的必要前提?
A、只有经历高速的陨石撞击,地层中的石英砂才会显示出含有平行直线的断裂结构
B、石英砂普遍存在于地球表面,由于坚硬、耐磨、化学性能稳定而很少发生变化
常常抱怨旁人不理解自己的人糊涂了。人人都渴望理解,这正说明理解并不容易,被理解就更难,用无休止的抱怨、解释、辩论、大喊大叫去求得理解,更是只会把人吓跑了的。不理解本身应该是可以理解的。理解“不理解”,这是理解的初步,也是寻求理解的前提。他连别人为什么不理解都理解不了,又怎么能理解别人?一个不理解别人的人,又怎么要求旁人的理解呢?
对这段话复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有人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制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据此,不可推出:
黄昏时分,暮霭沉沉。一位妙龄女子站在街边喊道:“抓小偷,抓小偷啊!”
有人正想打电话报警,却见两个人在前方一边推搡,一边说对方是小偷。原来,小偷趁姑娘不备抢走了她的手提包,一名路人勇敢的地追上去抓住了小偷。
可姑娘说,由于光线黑暗,并没有看清小偷的相貌,无法确定谁是小偷。
笛枯闻言一笑,“你们从这里同时开始跑,到那个电线杆再停下,前提是有大家作证和监督,你们不可能逃跑。等跑完后,我就知道谁是小偷了。”虽然要求有些奇怪,但A君和B君为证明自己的清白,还是照做了。
结果,A君先跑完,B君后跑完。
那么,谁是真正的小偷?
定于明天举办露天音乐会的承办方宣布:音乐会明天照常举办,除非预报出现坏天气或只有很少的预售票被卖出。如果音乐会被取消,票款将被安排退回给持票人。因为一些持票人的票款的退款已经被汇寄给持票人,尽管已经有超过预期数的预售票被卖出,也可以推定肯定发生了预报出现坏天气的事。下面那一项说的正是上文推理中包含的逻辑毛病?
A) 上文推理中把一个前提本身足以保证得到某一结论的前提看成是要使某一结论产生的唯一前提。
B) 上文推理中把一个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才能成立的结论仅仅建立在这两个前提中一个前提上。
C) 上文推理中把一个事件解释成是由另一个事件造成的,而实际上这两个事件都是由第三个不知晓的事件造成。
D) 在“某个前提”下“某种情况”就会发生。上文推理中把用来证明缺乏“某个前提”的证据当作一个直接的证据来使用:有这个证据“某种情况”就不会发生。
E) 用来支持结论的证据实际上削弱了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