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著作的翻譯質量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關涉到我們是否有可能讀懂或評價的問題。因為只有在譯著具有令人滿意的學術水準的前提下,我們才可能展開有效的閱讀和評價。
作者通過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地質學家在澳大利亞中部距地表3千米的地下發現了兩處直徑超過200千米的神秘自然景觀,景觀所含有的石英砂中有著一簇簇的細線,這些細線大部分是互相平行的直線。地質學家認為,這些景觀很可能是巨大隕石撞擊形成的隕石坑,而石英砂的結構就是造成斷裂的證據。
以下哪項是上述論證成立的必要前提?
A、只有經歷高速的隕石撞擊,地層中的石英砂才會顯示出含有平行直線的斷裂結構
B、石英砂普遍存在於地球表面,由於堅硬、耐磨、化學性能穩定而很少發生變化
常常抱怨旁人不理解自己的人糊塗了。人人都渴望理解,這正說明理解並不容易,被理解就更難,用無休止的抱怨、解釋、辯論、大喊大叫去求得理解,更是只會把人嚇跑了的。不理解本身應該是可以理解的。理解「不理解」,這是理解的初步,也是尋求理解的前提。他連別人為什麼不理解都理解不了,又怎麼能理解別人?一個不理解別人的人,又怎麼要求旁人的理解呢?
對這段話複述最準確的一項是?
有人說:「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製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據此,不可推出:
定於明天舉辦露天音樂會的承辦方宣布:音樂會明天照常舉辦,除非預報出現壞天氣或只有很少的預售票被賣出。如果音樂會被取消,票款將被安排退回給持票人。因為一些持票人的票款的退款已經被匯寄給持票人,儘管已經有超過預期數的預售票被賣出,也可以推定肯定發生了預報出現壞天氣的事。下面那一項說的正是上文推理中包含的邏輯毛病?
A) 上文推理中把一個前提本身足以保證得到某一結論的前提看成是要使某一結論產生的唯一前提。
B) 上文推理中把一個必須具備兩個前提才能成立的結論僅僅建立在這兩個前提中一個前提上。
C) 上文推理中把一個事件解釋成是由另一個事件造成的,而實際上這兩個事件都是由第三個不知曉的事件造成。
D) 在「某個前提」下「某種情況」就會發生。上文推理中把用來證明缺乏「某個前提」的證據當作一個直接的證據來使用:有這個證據「某種情況」就不會發生。
E) 用來支持結論的證據實際上削弱了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