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貴一些」的通訊方式是財富、身份、地位的象徵,所以為性格外向者所喜歡
B、性格外向、熱情奔放、生性大膽的人通常會拒絕電子郵件的通訊交流方式
宋、明、清三代,非進士出身者,基本無法成為宰相,而許多炙手可熱的官職,也規定不是進士出身者不許擔任。能考上一個進士,已經殊為不易,更何況作為進士中第一名的狀元了!狀元一旦出籠,便立刻進入國家的儲才機構——翰林院,被作為未來的宰相加以重點培養,各種別人削尖了腦袋也謀不到的美差也會撲面而來,擋都擋不住。
根據這段文字,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山寨」並非新話題,但久治不愈,引人憂思。在「造假勝地」,白天______,夜晚卻熙熙攘攘,進入賣假狂歡模式,不少廠商打著原單真標的旗子,裝著阿迪或者耐克的盒子,但掩不住______的裡子,真可謂「假」得可惡,「真」得可憐。
依次填入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當前,鄉村間或是城鄉間的交流日益增加,因拆遷、移居等因素在新區域形成新的社區群體,鄉村正面臨「去熟人化」階段。用一種共通的地域文化將其聯繫起來,是鄉村治理的有效形式。從歷史上看,以血緣或是某種被認可的文化組織起來的群體,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穩定性。在一定層面上,鄉村社會關係、鄉村衝突的調適與鄉村社會秩序的維繫不僅僅靠法制體系,而且還依靠鄉村禮俗、村社倫理、村規鄉約等非正式制度。
這段文字主要強調?
精準扶貧不能僅僅專註個別事實,埋頭解決個別問題,而不知道把個別貧困或特殊貧困同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背景聯繫起來。應當明確地認識到,雖然各種特殊貧困都有特殊的因素,但特殊貧困也是在當下信息社會背景下存在的。信息化和網路化中蘊含了十分豐富的資源和能量,應當大力扶持貧困人口或貧困群體儘快了解和適應信息化與網路化的新形勢,通過技術培訓和典型示範,把遠離信息化和網路化的貧困人口引入這個歷史進程之中。
從這段文字中提取的關鍵詞最恰當的一項是?
①20世紀60年代以後,都市民俗學逐漸在英美及日本等國興起。
②都市民俗是民俗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③但現代學科意義上的都市民俗學由於受「文化遺留物」等觀念的束縛,一直鮮有人關注。
④改革開放后,中國對都市民俗的研究也逐漸增多。
⑤中國古代不乏《東京夢華錄》、《夢梁錄》等記錄都市民俗的專著。
⑥一些學者嘗試去構建都市民俗學這一分支學科。
將以上6個句子重新排列,語序正確的一項是?
地理結構上,中國大陸是一個面積遼闊、平坦完整的區塊,是自給自足的一大片土地。南方的寮、越、高棉等,有丘陵峽谷高原等相隔,歷史上從來沒有北侵併造成困擾過。西邊有沙漠阻絕,形成天然的屏障。零星的商旅僧人,可能往返跋涉,但是很難發生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東邊是大海,在堅船利炮之前,安全是不成問題的。剩下的,只有北方來的強敵。因此,只要能擋得住北方的威脅,______。
填入畫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①西漢時期的揚雄就提出了「書為心畫」,這個觀念深入人心。
②明代湯顯祖寫的《牡丹亭》裡面,柳夢梅則透過自畫像上的題字風格來想象杜麗娘的靈心慧性。
③元代王實甫的戲曲《西廂記》中,張君瑞曾通過書信的字跡揣摩崔鶯鶯的心態。
④在中國,自古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字跡就是心跡。
⑤這兩個戲曲情節反映了社會大眾對於字跡的普遍認識。
將以上5個句子重新排列,語序正確的一項是?
①舊大陸的大西洋沿岸,漂浮的低氣壓風暴穿越墨西哥洋流的溫暖水域,在西歐形成了比較濕潤和溫暖的氣候。
②接著,這又為原始人類和其他大型食肉動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
③因此,植物生長茂盛,維持了北極圈以南地區大量食草動物的生存,比如猛獁象、馴鹿、野牛等。
④大約3萬年前,歐洲、亞洲北部和美洲的冰川開始融化。
⑤觸發人類歷史的生態變化都與北半球大陸冰川最後一次消退有關。
⑥在光禿禿的地表上,凍原和稀疏的森林首次生長出來。
將以上6個句子重新排列,語序正確的一項是?
虛擬博物館興起於上世紀90年代,相比實體博物館,虛擬博物館可以展示所有的藏品,觀眾無需與藏品保持距離,只需輕點滑鼠就可以從不同方位看到作品,並實現人機交互,因此不少人擔心實體博物館會逐漸失去魅力。而事實恰恰是,通過數字化的影響,人們了解到那些原作,便更想走進實體博物館接觸它們。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明清鼎革之際,商品經濟發展迅速,商貿流通日益增強,徽州商幫成為中國商界翹楚,積累了豐厚的財資。商人們遵循傳統,發家后便返鄉大興土木、廣修宗祠,遍設書院。同時,徽商「賈而好儒」的文化品質使他們追求生活的藝術品位,強調建築的布局、結構、裝飾要展現主人的涵養。此外,這一時期徽州本土的新安畫派、徽州版畫也頗為發達,對磚雕藝術具有深遠影響。
上述材料旨在說明?
戲曲必須「程式化」,這些「程式」是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藝術化。沒有「程式」就沒有戲曲,「程式」在戲曲表演中有推動劇情向前發展的作用。它與「唱、念、做、打、舞」高度地綜合來塑造人物形象,「程式」雖然是虛擬的,誇張的,但也不能亂來,一切動作都要在節律規範中。
這段文字的主要觀點是?